速度,让猎豹成了大猫中的“猎杀之王”,同时也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 )
速度对于猎豹的捕猎活动至关重要 , 在非洲大草原中 , 生活着各种强悍的捕食者 , 它们要么自身实力强大 , 要么群居集合众个体的力量 , 甚至就连大多数食草动物 , 都是呈大型群居 , 而猎豹要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 , 必须要有“两把刷子” , 而速度就是它最大的王牌 。
奔跑中的猎豹
依靠速度优势 , 猎豹能够捕杀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有蹄类动物 , 也能够冲进兽群叼起角马幼崽就跑而不被成年角马伤害 。 有时候我们不禁会想 , 为何猎豹会跑得这么快呢?这其实与它们独特的构造有关 。
我们可以观察猎豹的整个外在形态 , 会发现它们的身材高挑体重较轻 , 肌肉虽然纤细却很结实 , 加上又长又灵活的脊椎 , 这明显就是为短跑而生的体态 。 另外 , 猎豹的鼻腔比一般的捕食者都大 , 这样就可以使得它们在高速奔跑时能够保证足够的氧气吸入 。
当然 , 光有速度是不够的 , 要想成为大猫中的“猎杀之王” , 猎豹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些本事 , 那就是如何在高速奔跑时保持身体平衡、有较高的灵活度 , 以及要时刻能看清猎物 。
有过短跑经验的人可能都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 , 当我们跑得越快的时候 , 转向能力就越差 , 而且视线也会变得模糊 , 不能看清某一物体 , 而猎豹却没有这个烦恼 , 这主要得益于它独特的内耳构造 。
《科学报告》杂志上有一篇研究论文 , 它就向我们揭示了猎豹内耳中独特的构造 , 可以使它们在高速奔跑时依然保持大脑平衡 , 眼睛始终可以盯着猎物 。
科学家们分析了21只猫科动物的头骨 , 发现猎豹的前庭系统在内耳所占的比例比任何的猫科动物都大 , 比例在38%-43.7%之间 , 而多数猫科动物的前庭系统在内耳的占比则为32.4% , 这样的差异使得猎豹比其他猫科动物在运动更能保持大脑平衡 , 以及有更佳的视觉稳定性 , 从而保证了猎豹即便在高速奔跑的情况下 , 也不会弄丢了猎物 。
高速运动下的隐患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 既然给了你如此优异的速度 , 势必会从其他方面拿走点什么 ,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 猎豹虽然有着其他动物无法媲美的速度 , 这个速度也让它成了大猫中的“猎杀之王” , 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直接影响着它的日常生活 。
原来猎豹虽快 , 但却无法维持长时间高速奔跑 , 它的耐力极差 , 如果尝试剧烈运动的话 , 会让猎豹的呼吸系统及内在循环系统都超负荷工作 , 而体内积累的热量在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排出 , 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累虚脱” , 甚至有生命危险 。
进食中的猎豹
在很多纪录片里面 , 我们常常看到这么一种现象 , 那就是当猎豹进行一次捕猎之后 , 如果猎物跑掉了 , 它就不会再追上去了 , 主要就是因为它在一次捕猎之后需要进行长时间休息 , 以便恢复体能 。
同理猎豹在完成一次猎杀之后 , 也是不会立马就进食的 , 这倒不是说它不饿 , 而是在高速奔跑之后 , 它几乎连进食的力气都没有了 , 必须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开始进食 。
所以现实中斑鬣狗、棕鬣狗等一些捕食者 , 往往会瞅准这样的机会 , 对猎豹实施抢夺 , 要放在平时 , 猎豹是有护食能力的 , 但如果是在刚完成捕猎行动之后 , 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鬣狗将好不容易捕获的猎物抢走了 。
棕鬣狗抢夺了猎豹的食物
10% , 是猎豹食物被抢走的概率 , 这就意味着猎豹平均每捕获10次猎物 , 就会有一次猎物被抢走的现象发生 , 这的确够惨的 。 然而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此 , 而是在生命安全上面 , 如果猎豹进行了一次捕食行为之后 , 恰巧遇上了狮子这一类强大的捕食者 , 极有可能会逃不掉;另外 , 由于猎豹高速奔跑的消耗很大 , 如果它连续三次捕猎都没有成功的话 , 那么就会有较大的概率死亡了 。
推荐阅读
- 光的速度那么快,人类制造的光源能否飞向宇宙边缘?
- 俄航天局:或让俄罗斯舱段脱离国际空间站,建造新的空间站
- 男子第一次相亲,女子连吃8碗米饭,结局更让人无语
- 房子拆迁兄妹各得一套新房,哥哥让出7平方给妹妹:给我15万
- 光速真的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吗?事实上它“慢如龟速”
- 黑龙江男子把一只猫头鹰带回家,可发生的一幕让人难以置信
- 星辰变:星辰变的黑洞之境有多恐怖,让秦羽意外的拥有了恐怖身份
- 光的能量如此巨大,用光来推动飞船,能否让飞船光速飞行?
- 女子睡过头,竟让高铁等自己?又一个社会巨婴
- 在太空遨游3天,这“太空包裹”让科学家激动,它将辅助我国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