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概念解读、标准要求与实施路径( 四 )


要坚持“外地引进+本地培养”两手抓的方式 , 在各地出台的人才引进政策基础上 , 探索出台针对旅游人才的专门化政策内容 , 以丰厚的政策优势吸引高水平人才入驻 。 要大力培养本地专业化旅游人才、志愿者 , 开展各类涉旅行业技能培训课程 , 支持本地高校旅游专业学科建设 。
10、持续化发展愿景
首先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 通过旅游开发 , 转变区域产业结构 ,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 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 , 建设生态文明 。
其次是促进社区居民受益 。 旅游活动能够为周边社区带来收入 , 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 助力地区减贫事业发展 。
最后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 通过旅游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和大国担当 , 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

三、中国“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八大基础建设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首先需要政府端发力 , 在客源获取、消费需求引导、旅游新基建、旅游吸引物升级等方面下力气、做亮点 , 才能够促使区域旅游业不断向前进步 , 保持较高的市场活跃度和知名度 。
1、推进消费惠民便民措施
旅游是均等化产品 , “二老”旅游资源景区归中国人民所有 , 因此要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 , 落实景区门票减免、景区免费开放日等政策 。 不断推出重大优惠政策 , 吸引游客到访旅游 。 切实通过让利、普惠等方式 , 来吸引游客的参与体验 , 不断做大做强市场蛋糕 。 实施淡季景区免门票制度 , 充分借鉴成功经验 , 在疫情影响下尝试推出无门票或者1元门票的举措 , 以大手笔吸引客流 。
2、推动文旅消费试点示范
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 国家高度重视刺激消费的工作 , 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 。 各区域要因地制宜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支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 推动疫后文化和旅游消费振兴 。
3、加强标识性吸引物建设
探索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 , 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 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
通过不断提档升级和系列创建工作 , 保证区域内至少有一处5A级景区或国家级度假区 , 同时配套N个具有特色亮点的4A级景区或省级度假区 , 形成“1龙头+N亮点”的旅游吸引物格局 。
加快开展区域内旅游资源普查 , 建立资源库 , 全面摸清优质旅游资源家底 , 积极申报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 , 引导高等级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
4、发展假日经济和夜经济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 鼓励单位与职工(机关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假、错峰休假 。 探索实施2.5天带薪休假制度 , 培育2.5小时x2.5天的旅游消费产品 , 即:离目的地2.5车程范围内客群能够停留2.5天的产品 。 积极发展夜间经济 , 促进夜间消费 , 支持多个项目积极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
5、实施智慧文旅天眼工程
加强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 , 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实现 5G 信号全覆盖 , 4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达到国家智慧景区标准 , 分时预约、流量监控、智能导服等功能不断完善 。 创建一批智慧旅游城市、镇村、景区、企业 , 支持集散中心、服务中心、旅游营地、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解说体系智慧化改造 。
6、丰富文旅消费业态产品
加快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电子竞技、网络娱乐、数字阅读等新兴文化消费业态 , 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 探索利用元宇宙技术 , 开发虚拟世界旅游产品 。
7、优化文旅消费场景环境
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休闲驿站 , 加快 A 级景区通景公路建设 , 设置一批自驾、自助便民旅游服务点 。 重点设置高速公路、城际公路、城市道路通往 3A 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交通引导标识 , 城市公共场所标识 , 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标识 , 旅游景区导览标识、解说系统及停车场、餐饮、厕所、急救等服务设施标识等 。
8、科技与城市传播的融合
科技创新已经是决定城市综合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 , 未来所有城市都将是科创城市 。 一方面 , 要通过科技手段 , 利用相关的营销和传播行为与平台开展全球营销 , 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 。 另一方面 , 要运用科技赋能治理体系 , 在行业监管、内部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强化科技支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