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地卫星轨道上观察 , 撒哈拉之眼的形状为椭圆形 , 虽然“眼球“的直径仅在48公里 , 但整个”眼睛“的长度却足足340公里 。 如果从太空中观测就会发现 , 整个地球表面都没有类似撒哈拉之眼一样的地质结构 。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种奇特的地质结构 , 科学家们专门将其命名为理查特结构:即一种高度对称且深度侵蚀的地质穹顶结构 。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部分文献之中 , 就有过对这种地质结构的相关记载和描述 。 只不过受时代认知的限制 , 人们还是将这种特殊的结构看作是和其它陨石撞击坑相同的地质构造 。
事实上 , 除了结构表现和其他地质结构不同之外 , 撒哈拉之眼的组成也和其他“类似“的地质结构不同 。
在撒哈拉之眼的圆形中心 , 沉积岩为结构的主要成分;而在撒哈拉之眼的边缘 , 其岩石大都是奥陶纪的砂岩 。 在相同一片区域中出现不同时期的岩石 , 显然不能用撞击来进行解释 。 仅从这一点来看 , 撒哈拉之眼和陨石撞击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不仅如此 , 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进程之中 , 其实绝大多数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都是出于地球自身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 即便真的是因为地外陨石撞击而出现的一些地貌 , 最终也会在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
在进入20世纪之后 , 随着社会和工业的发展 , 地质学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 。 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质探测考察运动兴起 , 地质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 曾经许多错误的理解也一一被纠正过来 。
按道理来说 , 在正常情况下 , 陨石撞击说应该很快被反驳才对 , 可为何很多人始终执着于此呢?
以撒哈拉之眼为例 , 现代许多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形成原因是地球自身的变化 , 可依旧有部分人认为这是陨石撞击所产生的 。 除去很多凭空想象的猜测之外 , 剩下的主要是对陨石撞击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 。
在这部分人看来 , 陨石撞击地面之后 , 巨大压力导致周边地壳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 从而让地质结构发生一系列未知的变化 。 可事实上 , 这种“未知“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
在现如今人类科技的帮助下 , 陨石撞击地面将会出现的所有情况都能够被预测出来 , 并以数据以及模拟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人类眼前 。 如果始终将”未知“当作借口 , 人类根本不可能获得进步 。
当陨石撞击地面之后 , 第一时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 导致整个地面开始下凹 , 而接触点两边则受到挤压开始凸起;
在这之后 , 地表的碎屑不受控制地向四周飞去 , 陨石则继续向下挤压;最终 , 坑洞中心以及周边都会有小小的凸起 , 整个坑洞固定出完整的形状 。 可无论如何 , 绝不会表现得像撒哈拉之眼一样均匀 。
简单来说 , 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利用雨滴进入水池来进行推测 , 只不过受压力和密度的影响 , 两者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和最终形态稍有不同罢了 。
除此以外 , 在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周围 , 一般都会有大量残留的陨石碎片 。 可在撒哈拉之眼周边 , 人们完全没有发现任何陨石碎片 , 这也从侧面证明 , 撒哈拉之眼的形成和所谓的陨石撞击没有任何关联 , 根本原因还是撒哈拉之眼地区 , 自身环境的变化影响导致的 。
推荐阅读
- 天文学家发现神秘环形天体 或为星际间产物
- 地球开启“自清理模式”?多颗卫星发现地球变化!预言要成真了?
- 这颗以美神维纳斯命名的星球,竟是传说中的地狱?
- 头部无比坚硬,尾部无比脆弱,科学家终于破解“鲁珀特之泪”
- 生物干细胞科技展厅助力前沿生物医学
- 科学家警告:2029年4月13日,一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
- 关于南极洲的10个黑暗而神秘的秘密
- 霍金再次正确?海市蜃楼再现2千年秦朝?也许不仅仅是折射吧!
- 圣诞岛红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