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最大的三次炒风是怎么刮起的?引起了什么后果?


邮票,最大的三次炒风是怎么刮起的?引起了什么后果?


文章图片


邮票,最大的三次炒风是怎么刮起的?引起了什么后果?


文章图片


邮票,最大的三次炒风是怎么刮起的?引起了什么后果?


文章图片


邮市历经几次炒风 , 但不是三次而是四次 。
1985年和1991年这两次行情 , 之所以被认定为行情 , 是以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 在此之前 , 邮票交易主要以集邮爱好者之间的交换为主 , 并不过于计较邮票之间的交换一定要等价交换 , 完全是一种补缺的行为 。

但是 , 随着商品意识的不断增加 , 这种纯粹性的邮票交换 , 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
这种能量的积蓄 , 发展到一定程度 , 必然会出现某种新的变化 , 这种变化就是行情的集中爆发 , 行情也就来了 。 但是 , 这只是行情的某种雏形 , 并非绝对意义上的行情 。
只有1996年至1997年之间发生的那波行情 , 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行情 , 而且还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情 。

这次行情之所以过去了20多年 , 大家还是念念不忘 , 就在于这次行情具有非常之高的社会意义 , 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大博弈 。
这样的超级行情 , 今后再度出现的概率几乎为零 , 因为当时的绝大多数条件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 但是 , 它可以换一种模式 , 局部行情将会更具爆发力 , 更具赚钱力 , 更具博弈价值 。

邮票第一次炒风 , 发生在1990年末 , 势头最猛是1991年夏 , 持续时间约10个月 。 面值8分的生肖<马> , 邮局买不到 , 到了邮票市场去买 , 已接近了1元;4分面值的明信片 , 通通要0.80-1.20才能买到;刚刚发行的<夜宴图> , 面值2.50元 , 一路上升到8-10元……这一年多 , 邮票被爆炒 , 吸引了几乎所有行业的人员都有进入 , 全国各地 , 也在模仿北京、上海、广州等 , 纷纷建立起超大的邮票市场-室内封闭式交易场所 。 集邮本来的性质是收集 , 但是自从邮政发行推出了年册购买就没了收集的意义 , 而且发行量还巨大 , 再加上写信的方式已经变成了网络 , 现在除了老票还有收藏的价值 , 其他的邮票基本上是废纸一张 。

经历了第一轮炒风后的5年 , 邮市连年暴跌 , 但 , 如同股票分析师所说的技术波浪一样 , 1996年下半年-1997年初 , 持续8个月左右 , 邮市第二浪 , 又一次涌起 。 这次的参与人数和资金规模 , 远远超过了前一次 , 具有正式柜台交易的邮票商家们 ,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专业经营者 , 许多人 , 几十万的资金 , 都摆上了明面 , 以示能够批量接货 , 资金几百万元、上千万入市 , 的人 , 比比皆是 。 此一轮暴涨 , 纪念币、金银币、电话磁卡 , 成为更加受宠的买卖品种(巨量资金喜欢的标的物) , 出现了多个单品万元以上的交易品种 , 例如邮票<T46猴>、<文10最新指示> , 田村卡<地图>、<梅兰芳>、金币<熊猫>、<开国大典>等 。

2005年前后 , 国内GDP连续四年增长超过10%以上 , 居民个人收入快速增加 , 物价涨幅过大 , 与此相反 , 居民消费仍然疲软 , 只拉动国民经济35%的占比 , 社会闲散资金 , 没有地方流动 。 2007年年初开始 , 持续6个月左右 , 邮票市场价格再次骤起 , 成为邮市炒风第三浪 。

【邮票,最大的三次炒风是怎么刮起的?引起了什么后果?】炒风 , 1.给集邮爱好者带来的损失巨大 , 增加了收集和收藏的难度 , 支出加大 。 2.让一大批人 , 跟风炒作 , 许多人甚至放弃原有工作 , 到了炒风末期 , 竟然落得十倍 , 几十倍的暴跌票品在手中残留 。 3.每次炒风过后 , 深度打折的票品成为一地鸡毛 , 许多邮票 , 多次多批出现三折、五折打折现象 , 严重影响了国家邮政的形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