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毒进入人体以后 , 会直接作用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 , 导致人体内部大量血管壁受到损伤、血管强度也变得越来越低 。 最终 , 组织或器官出现水肿现象以后 , 全身皮肤粘膜也就都会充血或出血 , 并危及到心、肺、脾、胃、肾甚至脑垂体等多处脏器 。 当然 , 这里面受伤最严重的还是肾脏区域 , 致死的原因也大都是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
【5-11月是蜱虫高发季,它比毒蛇可怕,钻入体内吸血,严重可致命】
除此以外 , 因为蜱虫自身就像一个移动的病毒武器库 , 所以像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蜱媒回归热、莱姆病以及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等等 , 也都有可能出现 。 至于具体会出现哪一种病例 , 那就要看传播病毒的蜱虫 , 究竟给人留下了哪些病毒 , 最终起作用的病毒又是哪些 。
由此可见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 蜱虫这种“毒虫” , 比毒蛇还要可怕 。 而在每年进入蜱虫活跃期的时候 ,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行 , 不给蜱虫任何机会 。
是否还有救?
那么假设因为一些意外 , 人们依旧被蜱虫吸血怎么办呢?是否还有救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 在前往有蜱虫存在的地区(野外、草丛、河水)以后 , 只要感到自身出现一定程度的瘙痒 , 就必须要及时检查自己的身体 , 尽早发现蜱虫的身影 。
不过即便发现了蜱虫身影 , 也千万不要自行拔出 , 而是第一时间前往医院 , 请求医生帮忙处理 。 在很多人看来 , 只是一个小小的蜱虫 , 直接将其拔掉就好了 。 可事实上 , 往往正是这一举动 , 才是致人死地的罪魁祸首 。
人们不知道的是 , 在受到刺激的时候 , 蜱虫不仅会继续往人体内钻 , 同时还会释放大量的唾液 。 而这些唾液之中 , 各类病毒的数量 , 绝对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 当然 , 即便是经过医生处理以后 , 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 , 最好还是要留院观察治疗一段时间 , 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 。 等到度过许多诸多病毒的潜伏期以后再出院也没关系 。
事实上 , 在我们国家境内 , 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因为蜱虫而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症状 。 严重者甚至还会因为蜱虫留下的病毒 , 最终因为没能及时治疗就医 , 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 。 因此 , 人们决不能对这种生物掉以轻心 。
防范
那么在进入“夺命”蜱虫高发季以后 , 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蜱虫的侵袭呢?事实上 , 如果生活在远离蜱虫的地方 , 人们只需要做到基本的卫生保持 , 就可以有效防御许多潜在威胁 。
可如果生活在有蜱虫出没的地方 , 人们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 首先是喜欢遛狗的朋友 , 在每次出门遛狗经过草丛以后 , 最好都要检查一下狗狗的身体 , 避免蜱虫攀附在狗狗身上 。
其次则是喜欢钓鱼和野游的朋友 , 一定要将全身防护工作做好 。 要知道在河道和河岸边的湿地之中 , 蜱虫就像蚂蟥一样 , 一旦找到任何突破口 , 必然会悄悄进入人体隐藏起来 。
到了那个时候 , 即便想找可能也很难找得出来 。 因此 , 在面对这些微小的“杀手”的时候 , 我们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 。 当然 , 除去物理防护之外 , 在进入相关区域的时候 , 人们也可以涂抹一些药物在身上 , 让蜱虫对你完全不敢兴趣 。
或许不少人会想 , 在十几二十几年前 , 大家都在农村中生活的时候 , 蜱虫几乎随处可见 , 而人们被蜱虫叮咬的事情也多次发生 , 可最终取人性命的事件 , 其实并没有多少 , 关于蜱虫致死的说法 , 是否有一些极端?
事实上 , 这只不过是最基本的概率问题而已 。 如果真的将偶然事件当做必然事件 , 最终受伤吃亏的一定会是自己 。 所以无论如何 , 在蜱虫高发季节 , 每个人都应该注意加强个人防护 , 避免被蜱虫叮咬才对 。
推荐阅读
- 美国曾6次登月,之后却还讨要嫦娥五号挖回的月壤,为什么?
- 为什么1980年海地僵尸事件,背后是“河豚毒素—曼陀罗”起作用?
- 3种把蛇当做零食吃,征服眼镜蛇王不用5分钟,中毒睡一觉就好了
- 科学家在南美洲发现一种新蛇种,人们此前对它一无所知
- 毒蛇之王——可怕的过山风
- 鸟类的死亡禁区,人类也无法生存的剧毒王国。
- 百毒不侵,专吃毒蛇的蛇?还没有多少人见过它的真容
- 印度发现新品种毒蛇?全身通透如“红玛瑙”, 在线征集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