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神作诞生,每一秒都在烧钱( 三 )



出场自带BGM:叱咤风云 , 我任意闯万众仰望 。

脖子 , 既是求偶法宝 , 也是战斗利器 。
看似沉重的脖子 , 是一副超轻的充满空气的骨架支撑的 , 连接一系列气囊 。
“噗噗噗”地膨胀 , 两排橙色气囊 , 谁的越多越鼓 , 这表演就越能吸引异性 。
打起来也是 , 撞脖子 , 拼耐力 , 长颈鹿就跟它们学的 。
这样的巨物 , 虽然天敌颇少 , 但却在一次次同类竞争中 , 逐渐凋零在大陆上 。



“沙漠之中怎么会有泥鳅 , 话说完飞过一只海鸥 , 大峡谷的风呼啸而过\"
“仙人掌怕羞 , 蜥蜴横着走 , 这里什么奇怪的事都有......”
啊……不小心放错周董的歌 。
毕竟 , 在白垩纪 , 泥鳅海鸥仙人掌都还没有 。
一只小蜥蜴溜出来 , 也不敢横着走 。

△ 现代小蜥蜴客串
等等 , 为什么突然聊起了蜥蜴?
因为——

一只伊森龙倒下了 。
在亚洲沙漠 , 盛夏时节 , 气温能飙升到60摄氏度以上 。

这也意味着 , 所有动物 , 都有可能随时死亡 。
所以 , 当伊森龙倒下 , 它的尸体 , 便很快就成了蜥蜴们的美餐 。
只是 , “头啖汤”还轮不到它 。

因为围绕这么一具尸体 , 俨然形成了一个系统 。
特暴龙先吃 , 吃完在旁安睡 。



伶盗龙伺机靠近 , 小蜥蜴打算捡漏 , 苍蝇已经轰然挤上 。

当所有龙都离去 。
翼龙盘旋而下 , 收拾最后的残渣 。


正如爱登堡老爷子所说:

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 是沙漠生存的关键 。


沙漠中也有短暂温情 。
凉爽的山风 , 与上升热空气相撞 , 凝聚一场罕见的暴雨 。

在暴雨后 , 休眠的种子受到召唤 , 会破土、会长出绿叶繁花 , 会让这一方天地变了模样 。

看到这儿 , 我们会突然很感动 , 追逐动物到这里 , 却被这植物的繁盛生长打动 。
不仅如此 , 这里还有更美丽的景观 。

比如 , 演化出全身装备的单爪龙突然身处食物的海洋 , 却蹦蹦跳跳不知所措 。
本身已融进了这可爱的风景 。

比如 , 寻找水源的独孤龙要穿越沙漠 , 而这极端干燥的沙漠 , 却是石膏状的 。
灰白如雪 , 是流动的艺术 。


以及 。
鸭嘴龙们赶路都要依靠一张地图——天上的群星 。
是挂在夜空的星 , 带它们找到沙漠之眼 。


沙漠尽头有海 , 海的尽头是岸
海湾、沙漠、河流、冰雪和森林 。
这部纪录片只有五集 。
但它让这些遥远硕大的动物 , 如此真切地撞进了我们视线 。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1.6亿年 , 直到6500万年前 , 那颗坠落在墨西哥半岛的小行星 , 覆灭了这个物种 。
而大约在450万年前 , 人和猿才开始分化 , 真正的智人尼安德特人 , 5万年前才出现 。
从时间的维度 , 人类无疑是地球上的晚辈 。
如果 , 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过 。


环境不会发生巨大变化 , 大型动物不会灭绝 , 哺乳动物不会露头 。
地球今天的霸主 , 依然会是恐龙 。

人类 , 没有出现的可能 。

文明 , 更没有诞生的机会 。
这是宇宙间的凑巧 , 还是必然?
作为门外汉 , 我们不得而知 。
但 , 其实每个人 , 从小都会对恐龙有一种执迷 。

△ 也许海报很好地说明了这感觉 , 我们想知道恐龙眼里的世界
除了科学的挖掘和研究 。

大多数对于恐龙的描述 , 其实都是想象力的投射 , 都经过了一层浪漫化的镀金 。
比如 , 尼斯湖水怪那张经典照片 , 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 也许幸存着一只尚未灭绝的蛇颈龙 。


比如 , 小时候很多人看过的动画片《星际恐龙》 , 恐龙被未来邪恶科学家做实验 , 进化出智慧 , 食草和食肉的两派 , 在未来和科技的背景下战斗 。


比如 , 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里 , 通过灭绝动物复活技术 , 再造主题公园:

琥珀里的蚊子 , 上亿年前叮过一只霸王龙 , 提取血液里的DNA , 加入青蛙的DNA , 恐龙就复活了 。


这项技术听起来就很扯 , 虽然并不是完全无厘头 , “哈佛猛犸复活项目”也在致力研究 。
但即便成功 。
那也不是一只霸王龙 , 不是一只猛犸象了 。
从科学到电影 , 都在力图恢复的 , 不是现实 , 而是附着其上的想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