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夫|5年亏光1.3亿!最不务正业的国民老字号,爆火的露营也救不了它( 三 )


2、“二次创业” , 全失败了
为了扭转颓势 , 张恒带着三夫户外开始了漫长的“二次创业” 。
2018年 , 三夫想布局亲子项目 , 通过子公司开始与南京大吉实业合作开发亲子乐园“松鼠部落” 。

但松鼠部落却在2021年给三夫带来了1300万元的亏损 。
2020年3月 , 全国缺口罩 , 五菱宏光都卖口罩了 , 三夫也想赚一笔 。

它收购一个营收为0 , 还背着8.6万元外债的口罩企业“北京得清纳米环保科技”65%的股权 , 但不仅没赚到钱 , 还亏了1900万 。
此外 , 三夫户外还踩坑过健身房品牌古德菲力 , 投资了2200万 , 结果古德菲力经营不善 , 多家门店以各种理由关门跑路 , 三夫血本无归 。


从2017年算起 , 三夫户外在5年中共亏了1.38亿 。
在一次次的转型失败后 , 很多人极度怀疑张恒的投资眼光 。
但事实上 , 三夫户外业绩萎靡 , 创始人确有责任 , 但绝不仅是眼光问题 。

爆火的露营 , 为何救不了三夫?上市以前 , 三夫户外是一个“不被大风吹倒”的企业 , 一路苦逼 , 却一直没有放弃 , 全力以赴做户外 。
在一次采访中 , 张恒曾说:“我的梦想之一 , 就是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户外运动 。 ”

为了完成这个梦想 , 张恒吃了很多苦 。
他曾回忆 , 有一次遇上货车临时罢工 , 把他货卸在了几十公里以外 , 他只能自己去拉回来 。
那时北京正是冬天 , 气温接近零下20度 , 张恒跟别人借了板车 , 骑了几个小时过去拉货 , 回来时头上的汗全冻成了冰碴子 。
接货再累 , 回到店里也要赶快开门摆货一刻也不敢休息 。
但在上市以后 , 做大做强的三夫户外走进了舒适区 , 开始“不务正业” 。
在产品方面 , 张恒曾在采访中明确指出:“代理经销品牌 , 毛利是不够的 。 ”
但他的处理方法 , 还是避重就轻 , 怎么简单怎么来 , 能花钱解决的 , 就不自己动手了 。
比如在2021年买下毛利较高的瑞士科技户外品牌X-BIONIC的代理权 , 提出在商场中为X-BIONIC开设专属门店 , 现在大众点评中的部分三夫户外 , 显示的是“三夫户外X-BIONIC店” 。

但三夫自己依然没有工厂 , 自营品牌只占所有品牌的5% , 根本就起不到挑大梁的作用 。
与此同时 , 三夫虽然坚持代理为主 , 产品的质检水平却遭到了消费者的质疑 。
有人反映 , 在三夫买的一条658元猛犸象速干裤 , 穿5天就开线了;北面的冲锋裤 , 穿一次就磨破了 。


对此 , 三夫客服的服务态度非常敷衍 , 前者提出给50元钱自己去裁缝店修补 , 后者让消费者自己把裤子洗净后快递给戈尔斯特(gore-tex)公司去维修 。
这些从门店、旗舰店反映出的质检和服务问题 , 其实是不同渠道各自为战的结果 。
网上有人反馈 , 一件风衣在三夫线下卖2100多元 , 店员还承诺可以给消费者打9折 , 结果这件衣服在品牌官网只卖不到1500元 , 还能打个85折 。

只能说 , 这样的消费体验太下头 。
在赛事方面 , 三夫虽然有20多年经验 , 铁人三项、马拉松都办过 , 影响力却堪忧 , 甚至有跑圈玩家吐槽 , 三夫赛事最大的竞争力就是便宜 。

有性价比是好事 , 但三夫的性价比体现在哪:“前一个补给点只有方便面没有热水 , 下一个补给点有了热水却根本没有面 。 ”
并不是三夫老了 , 有心无力 , 而是最近几年它根本就没用心做户外 。
2017年起 , 三夫户外以扩充品牌矩阵为名发起两次募资 , 总计3.8亿元 , 其中有1.5亿都买了理财产品 , 收益却只有524.8万元 。
虽然募集来的钱还有上亿原封未动 , 但从2019年2月至今 , 张恒和副总经理孙雷等人一共进行了106笔股票减持 , 虽有部分资金用来偿还债务 , 还是有上千万被股东们落袋为安 。

老字号之所以值得信赖 , 原因不是年头老 , 而是它们会用长期积累的好口碑不断吸粉 。
三夫户外不缺粉丝 , 因为占尽了先发优势 , 曾是很多人选择户外用品的首选 。

但如今很多老粉丝对它的期待 , 已经不是做好产品 , 而仅仅是用力卖货 , 活下去 。
4月27日 , 张恒发布微博 , 宣传X-BIONIC银狐户外服装 , 底下评论区里网友操碎了心:“快把销售额做上去吧”、“没钱请明星就学学完美日记做社群营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