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15年来,这句话仍令人隐隐阵痛


文章图片



“不是你撞的 , 你为什么要去扶?”
2007年 , 轰动一时的“彭宇案”开庭 , 案件的审理法官当庭问了彭宇这么一句话 。
从法律的角度 , 这句话应不应该问 , 可不可以问 ,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
但从人性的角度来说 , 人们只会觉得 , 这句话完全是违背道德常理、叛离公序良俗的 。
可以说 , 这句话简直是不值一驳 。
不是我撞的 , 难道我就不能扶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 人们对于这起案件的关注点 , 自此发生转变 。

彭宇是不是真的撞了人?这个问题 , 人们已经无暇关注 。
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应不应该见义勇为?这本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 , 也因为这一句话 , 被推到了风头浪尖 , 引发全网热议 。
在当年 , 还曾有这么一句网络流行语:“扶还是不扶 , 这是个问题 。 ”
似乎一夕之间 , 人们内心的那杆秤 , 就都被狠狠地撞了一下 , 隐隐阵痛至今 。

2006年11月20日 , 南京水西门公交车站 , 26岁的彭宇从83路公交车上下来 , 打算转车换乘 , 忽然觉得身后好像有什么动静 。
第一次回头 , 没有发现什么 。
第二次回头 , 彭宇看到了一位老太正躺在地上呻吟 , 老太名叫徐寿兰 , 时年64岁 。
彭宇与旁边的热心人陈二春合力 , 将徐老太扶起 , 并与赶来的徐老太的儿子一起 , 把她送到了医院 。
由于有事急于离开 , 彭宇为徐老太垫付了200元医药费 。
而经医院诊断 , 徐寿兰摔伤导致左股骨颈骨折 , 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 , 前后花掉了手术费、住院费数万元 。
在此期间 , 徐老太与其家人联系了彭宇 , 向他索赔 , 这让彭宇感到无法接受 。

2007年1月4日 , 徐老太一纸诉状 , 将不愿意赔偿的彭宇诉至南京市鼓楼区法院 , 要求彭宇赔偿其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伙食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 合计13.6万余元 。
2007年4月26日 , 鼓楼区法院第一次开庭审理 , 但在庭审交换证据、质证等过程中 , 却出现了一些状况 。
早在一开始的时候 , 双方就在派出所留有询问笔录 , 笔录中记载着双方是否确实发生相撞的相关陈述 。
这一笔录 , 将是判定二人“是否相撞”的最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 。
而当法院要调取这一询问笔录时 , 却被派出所告知 , 由于所里房屋维修的缘故 , 笔录已经丢失 。
为此 , 法院只好让当时负责问询的办案民警 , 通过回忆进行复述 , 并以此为根据 , 重新做了一份笔录 。

2007年6月13日 , 鼓楼区法院第二次开庭审理 , 并首次宣布原笔录已经丢失 。
这一次 , 彭宇本人出席答辩 。
关于“是否相撞”的核心问题 , 双方仍是各执一词 。
徐老太一方认定了是被彭宇撞倒的 , 而彭宇则表示:“我下车的时候是和人撞了 , 但不是与原告相撞 。 ”
2007年7月6日 , 鼓楼区法院第三次开庭审理 , 徐老太一方提供了“笔录照片” , 上边清楚显示着彭宇承认撞倒了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