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蝙蝠那么“毒”?科学家:可能是为了飞行做出的主动选择( 三 )



结合上面几点来看 , 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说蝙蝠的“毒”性是为飞行而付出的代价这个问题 , 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了 。 为了维持飞行的能力 , 蝙蝠在基因排序上面与众不同 , 在自身的体质上面同样与众不同 。 这既可以是蝙蝠带“毒”的结果 , 也同样可以是蝙蝠身体具备毒性的原因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其实除去这些因素以外 , 蝙蝠的体温还一直都维持在40度左右 。 曾经就有人这样调侃过人类和蝙蝠的区别 , 当人类遭遇病毒袭击的时候 , 体温开始上升 , 这个时候 , 人与病毒的战争正式展开 。 如果不能及时地将病毒在身体中驱离或者消灭 , 那么人体受到伤害就是必然的 。

可对于蝙蝠而言 , 无论病毒存在与否 , 它的体温都是维持在40度左右 , 病毒来了不嫌多 , 病毒走了也不会嫌少 。 因此 , 病毒根本就拿蝙蝠没有任何办法 。 面对这类生物的时候 , 估计病毒本身也无可奈何 。
减少食用野生动物事实上 , 在自然界之中 , 像蝙蝠一样携带大量病毒的生物绝对不止一种 。 尤其是在经过自然界的复杂过渡之后 , 许多原本身上没有病毒的动物 , 也很有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命安全 , 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食用各种所谓的珍稀食材 。

要知道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 同时也是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 不仅如此 ,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动物已经进入了濒危行业 , 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 在许多年前就曾经有一段广告语是这样说的:“没有买卖 , 就没有杀害” 。
如果所有人都放弃对动物畸形的好奇心 , 人与动物自然可以和谐友好的共处 。 反之 , 以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疾病疫情为例 , 当一些动物携带的疾病传播到人类世界以后 , 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害绝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 。

正因如此 , 减少食用野生动物 , 减少一些莫名其妙的好奇心 , 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才对 。 在很多人看来 , 或许偶尔一两次的好奇 , 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 但这种侥幸心理 , 一旦出现任何问题 , 那就悔之晚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