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非大裂谷附近有两座神秘的盐湖 , 分别是坦桑尼亚境内的纳特龙湖和肯尼亚境内马加迪湖 。 它们都是断层陷落而成 , 然后伦盖伊火山喷发出富含钠(Na)和碳酸钾(K2CO3)的熔岩被雨水带进湖里 , 经过无数个世纪的蒸发 , 火山矿物质已浓缩为色彩斑斓的湖水 。 而这些湖水的腐蚀性之强 , 甚至可以腐蚀掉人类的皮肤 。
然而 , 在这两座生物极难生存的盐湖上 , 除了众人熟知纳特龙湖是现实世界最接近“冥河”的湖泊以及是火烈鸟的繁殖圣地外 , 还有一种生物生活在马加迪湖致命的湖水里 , 那就是罗非鱼 。 而这种罗非鱼也是有记录的鱼类生活环境中最恶劣的 , 它们每天都在死亡的边缘疯狂试探 。
盐碱非洲鲫鱼 , 马加迪湖唯一存活的鱼类!
BBC星球纪录片《大裂谷-美丽的心脏》中将这种罗非鱼翻译为“盐碱非洲鲫鱼” , 并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悲伤故事 , 其他资料没有过多介绍 。 但是查找资料时 , 还是在一些学术论文找到此鱼的名字 。
此鱼名为“马加迪罗非鱼(Alcolapia grahami)”或者是“碱性罗非鱼(Oreochromis alcalica)” , 属于一种小型慈鲷鱼 , 体长约10厘米 , 体重在3-6克之间 , 是马加迪湖唯一存活的鱼类 , 主要依靠富含氮的蓝藻作为食物 。 其特点就是耐极碱(PH高达10.0)、耐高温(> 40°C)、有氧代谢率极高 。
一般来说 , 极端条件下生存的物种通常已经进化出特殊的适应能力 , 所以马加迪湖罗非鱼也不例外 。 它们是硬骨鱼中最独特(孤立)的种类 , 具有完整的鸟氨酸-尿素循环功能 , 并且在所有情况下都是100%尿酸的 , 已适应了将氨排入pH 10环境的挑战 。
另外它们也是一种非常‘傲娇’的鱼类 。 研究人员将它们带到实验室 , 发现马加迪湖罗非鱼的胃中含有90%的藻类 , 而其余的10%则由双翅类幼虫和桡足类动物组成 。 而在食物匮乏期间 , 可以自动节省能量消耗并降低代谢率 , 而且游泳性能不受影响 。 不过实验室里的马加迪湖罗非鱼死亡率较高 , 只有20%的鱼存活到第四天 。
永恒的问题:要食物还是要命?
和纳特龙湖一样 , 马加迪湖也没有大型植物 , 但是在藻类方面却非常有生产力 , 其中湖底生长着大量的蓝绿藻(简称蓝藻) 。 为了支持体内的高代谢率 , 马加迪湖罗非鱼需要不停地吃蓝藻 。 甚至有生物学家观察到罗非鱼反复跳出水面 , 啃咬湖壁上的蓝藻 。
而在火山温泉口周围的蓝藻长得最好、最为茂盛 , 不过那里正是湖里温度最高的地方 , 历史最高温度高达86℃ , 基本上可以煮熟鸡蛋 。 所以想要到温泉口吃一口蓝藻 , 如同火中取栗 ,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很有可能刚咬下一口蓝藻 , 生命就嘎然而止了 。
但经过千百年的适应 , 马加迪湖罗非鱼也已经摸索出了生存之道 。 就是聚集在距离温泉口一定距离、湖水没那么热的区域 。 先是飞快地游到温泉口 , 大吃一口绿藻;然后在最短的时间里 , 退回到冷水区域 。 这样既可以吃到蓝藻 , 又可避免自己失去鱼鳍乃至生命 。
当然 , 也有一些马加迪湖罗非鱼因为过于贪吃或者速度不够快 , 吃着吃着就浮了起来 。 不是它吃得太多吃撑 , 而是被高热的湖水煮熟了 。
纪录片里就拍到一条勇敢、有志气的罗非鱼 , 它不愿做一次只能吃一口的鱼;它选择去征服温泉口 , 做一条每次都能吃饱饭的鱼 。 于是它猛地里一头扎进了温泉口 , 一条鱼 , 周围全是吃不完的蓝藻 。 一口、两口、三口......10秒钟过去了 。
【东非盐湖唯一存活的鱼类,多吃一口藻,活鱼就会变成“水煮鱼”!】
然后它在摄像机的镜头里慢慢躺下了 。 可能它是吃饱了 , 但也失败了 , 因为它已经熟了 , 变成了美味的水煮鱼 ,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
推荐阅读
- 36张活久见的神奇图片,有趣的知识又增加了。
- 南极岛屿发现10km划痕,雪崩成因被质疑,细节表明或是坠毁UFO飞船
- 我们能知道宇宙在时间线等于零时是什么样子的吗?
- 连飞三天不落地,胃酸强到可腐蚀金属,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猛禽秃鹫
- 如果南北两极冰川融化,中国地图会变成什么样子?不敢看!
- 塞纳河里惊现一条虎鲸!动物王者各种“入侵”人类领地
- 体型仅50厘米,大白鲨和虎鲸都是它的食物,它被称为海底平头哥
- 2.3亿年前,有场暴雨整整下了200万年,形成的原因,或许会再出现
- 挪威疑似存在巨型海怪,二战有真实案例记录,预估身长至少有1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