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理论物理学,科学家泰斗杨振宁】安徽合肥人 。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
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 。 1923年父亲杨武之赴美留学 , 随母亲留合肥居住 , 4岁时开始跟母亲学习认字 。 1928年父亲学成回国 , 受聘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 随父母赴厦门 , 入当地小学 。 1929年 , 父亲受聘于清华大学 , 随之入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 1933年考入北平崇德中学 。 1937年抗战爆发后 , 返回合肥 , 入庐州中学 。 1938年2月与家人被父亲接到昆明 , 入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 同年秋考取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 入校后改入物理系 , 得到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诲 , 学士论文指导老师为吴大猷 , 1942年毕业 。 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 , 导师为王竹溪 。 在吴大猷、王竹溪的指导下 , 始终把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 1944年毕业 , 同年考取留美公费生 , 同年秋至1945年夏在西南联大附属中学教书一年 。 1945年11月到达美国 。 1946年入芝加哥大学 , 注册为研究生 , 受到著名物理学家E. 费米(Fermi)和E. 泰勒(Teller)的教诲和影响 。 1948年毕业 , 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 留校任教一年 。 1949年 , 申请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等学术研究所做博士后 , 所长为著名物理学家 , 有“ 之父”之称的奥本海默 。 1950年与杜聿明将军的长女杜致礼结婚 。 1953年至1954年应邀到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 。 1954年重回普林斯顿 , 工作至1966年 。 1955年晋升为教授 。 1956年 , 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 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 。 1957年 , 获爱因斯坦物理奖 , 同年10月 , 因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58年 , 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 1966年应邀至纽约大学石溪分校 , 创办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 使石溪成为美国优秀的研究中心之一 。 1971年夏访问新中国 , 是知名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 1983年在香港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 , 任主席 。 1986年起 , 应陈省身邀请 , 在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组建理论物理研究室 , 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 1993年至1998年 , 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主任 。 1998年起 , 任北京清华大学教授 。 1999年 , 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誉教授 。 2004年定居北京清华大学 , 同年9月开始为本科生开设物理课程 。
1980年获得拉姆福德(Rumford)奖 ,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 1993年获得富兰克林奖 , 1994年获鲍尔(Bower)奖 , 1996年获包古列波夫奖 , 1999年获翁萨格奖 , 2001年获费瑟国王国际奖 。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Gustavus Adolphus 学院、马里兰大学、德列斯大学、密西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华盛顿学院 , 波兰Wroclaw大学 , 英国杜翰大学 , 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 ,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 , 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台湾中正大学 , 香港中文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 , 复旦大学等校名誉学位 。
1965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物理委员会理论物理组主席;1972年至1976年 , 任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粒子物理和场论组主席;1970年至1971年 , 任美国物理学会粒子物理和场论组主席;1980年至1983年 , 任德国马克斯谱郎克研究院主席 。 1977至1980年 , 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89年至1994年 , 任亚太物理学会会长;1996年至2001年 , 任亚太理论物理中心总裁 。 此外 , 曾任库伦数学科学研究所评议会、IBM科学咨议委员会、高能物理咨议委员会、洛克菲勒大学董事会、以色列本古里昂大学董事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理事会、美国沙克研究院董事会、美国神经科学研究院理事会、科学美国人杂志理事会、美国国会图书馆学者评议会、石溪基金会董事会、布鲁克哈芬科 合会董事会等会员 。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 , 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 在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 其中杨—米尔斯场论、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及杨—巴克斯特方程为最重要的学术贡献 。
杨—米尔斯场论方面 , 1953年与R. L. 米尔斯(Mills)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 , 即著名的杨—米尔斯场论 , 引进了非阿贝尔规范不变性及与其相关的规范场论 , 为整个粒子物理学奠定了发展的最基本的原理与方程 。 该场论对数学也造成很大冲击 , 数学家用杨—米尔斯场论作为工具解释微分流形的性质 。
推荐阅读
- 火山被科学家列为一级警告,比小行星还危险,可能会消灭文明
- 挖穿地球,到底是不行还是不敢?
- 她细看骷髅的形状
- 人类进化史有400万年空白,科学家们一头雾水:化石呢?
- 鲨鱼的诡异祖先:旋齿鲨的一嘴大牙,为何呈螺旋状?
- 人类恐惧心理的神经元,为什么一直找不到?
- 不怕冷也不怕热的超级生物,科学家认为,对付它仅有一个办法
- 能同时与8个雄性交配,这种生物拥有地球上最奇异的繁衍方式
- 世界首次:科学家发现高速移动的聚变等离子体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