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石柱 加快建设全国生态康养胜地( 二 )


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交通助力 , 使地处中西部交界处的石柱 , 成为“两群”重要联结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直通中东部的交通要道、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通江达海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前沿阵地 。
石柱县委书记张华介绍 , 石柱将立足长江上游、武陵山区、“两群”节点 , 以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为牵引 , 加强与“两群”区县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协同协作 , 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 努力在“两群”绿色协同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构建康养业态全域格局
立夏时节 , 冷水镇八龙村 , 群山沃野映衬于蓝天白云之下 , 同纯正的田园风光组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画卷 。
这里是全球最大最优质的莼菜基地 。 依托绝佳的生态环境 , 八龙村村民种植莼菜4000余亩 , 每年都会举办莼菜文化月 , 挖掘和宣传莼菜文化 , 助力产业振兴、地方发展 。

△石柱冷水镇有机莼菜基地 。 (石柱县委宣传部供图)
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 , 不仅是八龙村 。
在桥头镇桥头村 , 一栋栋小青瓦、木阳台的巴渝特色农房格外引人注目 。
“过去桥头村人多地少 , 缺乏支柱产业 , 穷得很 。 这两年 , 我们发挥村子紧靠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优势 , 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 招商引资建设风情渔村农旅融合项目 ,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 ”村民谭雪梅曾在石柱县城工作 , 去年3月回村后被选为全镇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 , 她发挥所学专业优势 , 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 。
截至去年底 , 石柱新建续建莼菜、黄连、水稻、脆红李、茶叶等有机农产品基地41个 , 新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26个 , 新评定市级名牌农产品9个 , “石柱乌天麻”“石柱辣椒”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建成黄连种质资源圃1个、中蜂标准化示范场23个;完成粮食播种面积66.64万亩、增长0.7% , 产量22.35万吨、增长1.5%;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0个、发展农民合作社992个、家庭农场1017家 , 确保了乡乡有支柱产业、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人人有生活保障 , 逐步构建康养业态全域格局 。
“石柱过去的主战场是脱贫攻坚 , 现在的主阵地是乡村振兴!”张华告诉记者 , 石柱将大力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 , 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主动仗 , 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以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片建设和桥头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为重要抓手 , 分层分类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努力在武陵山区乡村振兴中发挥先行作用 , 打造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新样板 。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构建康养产业体系
100万亩原始森林 , 5000亩高山湖泊 , 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 夏季平均温度21℃ 。 黄水 , 是一座“躺”在国家森林公园里的生态小镇 , 是避暑旅游的胜地 。 一入夏 , 这里就成了渝鄂两省市康养游客眼中的“天上黄水” 。
黄水如今已是石柱发展康养经济的“火车头” 。 握紧自然生态、土家风情两张名片 , 石柱以康养经济为重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
2021年 , 石柱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预计到“十四五”末 , 全县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55% , 康养经济已经撑起石柱GDP“半边天” 。
石柱聚焦“转型康养、绿色崛起”发展主题 , 全力发展康养经济 。 目前 , 已构建起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工业、康养休闲旅游业为重点的大康养产业体系 , “观养、疗养、食养、文养、动养、住养”等康养业态的不断丰富完善 , 将中医药与康养紧密衔接在一起 。
目前 , 石柱有黄连标准化种植基地5万亩以上 , 年产黄连3000吨以上 , 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2021年 , 黄连产区农民户均收入达到3.7万元 , 农户最高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
不仅是黄连 , 近年来石柱还规模种植黄精、辛夷花、吴茱萸、木瓜、大黄、前胡等中药材 ,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31.2万亩 。
目前 , 石柱中药材初加工企业已达48家 , 建成黄连、天麻的繁育基地和全国唯一的黄连种植活体基因库 , 并研发出黄连花茶、黄连牙膏、木瓜果酒等康养产品 , 大健康产业体系建设成色初显 。
在此基础上 , 石柱的全域游、四季游不断走向纵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