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底层突围出来的人,都有哪些共同特质?( 二 )



小的时候 , 每当临近过年的时候 , 都会有人挨家挨户贴财神画 , 每年的画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
但不变的是 , 画上的财神永远都是笑咪咪的 , 真正体现了“和气生财” 。
生活中 , 我们不难发现 , 和气是生活顺遂的知己 , 行走人生道路的润滑剂 。

电视剧《人世间》里 , 从平民到官身的周秉义 , 就是一个非常讲“和”的一个人 。
不管对谁 , 他都是和和气气的 。
年轻的时候 , 他被派去接手兵工厂 , 有人嘲笑他走关系 , 有人看不起他的出身 。
第一次见面大会时 , 周秉义在台上说话 , 被下面的工人当面起哄讽刺 。

周秉义却没有过多在意 , 一直是心平气和地遇到哪个问题 , 就解决哪个问题 , 最终让兵工厂里人人称赞 。
退休前 , 周秉义进行的最后一项工作 , 是老城区的改造 , 拆迁的第一个棚户区 , 就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光子片 。
老邻居春燕的户口在光子片 , 但她并不符合分新房的政策 。
为了分一套新房 , 春燕用尽了各种办法 , 为了达成愿望 , 春燕在光子片拉起了横幅 , 聚众骂周秉义不会做事 , 是不念旧情的忘恩负义之人 。
不管谁去劝 , 春燕都是骂了劝说的人 , 再隔空指着周秉义骂 , 导致劝说的人屡次与她争吵起来 。
周秉义得知后 , 却没有生气 , 他亲自来到拆迁现场 , 和和气气地和春燕就事论事分析问题 , 最终成功地让春燕等一众闹事的人逐个离去 。
圆满完成了这个最大区域的棚户拆迁工作 。
我们常常发现 , 那些厉害的人 , 往往都很和气 。
正所谓:“和气致祥 , 乖气致戾 。 ”
如果说生活像海洋 , 那么和气就是船 , 戾气是浪 , 无船终难到岸 , 浪大波澜不断 。
能从底层突围出去的人 , 往往都明白:
好脾气 , 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
聪明的人 , 不会在情绪上较量 , 他们只在做事上较劲 。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知道读书能提升自己 , 但总是看了几页 , 就再不想拿起;
晓得运动对健康有益 , 但动了几天感觉累 , 就找借口放弃;
花钱报了班学习 , 却是在开头的激情退却后 , 就慢慢掉队 , 渐渐不再出现 。
就像一句话说的:“懂得很多道理 ,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
知易行难 , 很多道理我们都知道 , 但行动却是很难跟上 , 结果只能被吊在生活的后面 , 为活着奔跑 。
只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人 , 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
曾国藩在30岁之前 , 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朝臣 , 有着诸多的缺点 。
他十四五岁时 , 就学会抽烟 , 烟瘾很大;
年轻时 , 脾气火爆 , 经常和人吵架;
也喜欢到处郊游 , 热爱吃酒嬉闹 , 不喜钻研学问 。
但随着年纪的增长 , 曾国藩渐渐意识到这些缺点 , 是他前进道路的绊脚石 , 下定决心要修正自己 。
他砸了自己心爱的白铜杆水烟壶 , 又将珍藏的“黄金叶”一把火烧尽 , 用行动绝了自己抽烟的道路 。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 , 曾国藩给自己每天安排了三件事 。

第一件事 , “用楷书写日记” 。
第二件事 , “每日读史十页” 。
第三件事 , “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
曾国藩通过这三件事 , 来修正自己的缺点 , 提高自己的认知 , 修身养性 , 踏踏实实地钻研学问 。
这三件事 , 曾国藩从开始行动之日起 , 终其一生都未曾有间断 , 最终曾国藩成为了和孔子并称的“半圣人” 。

这世间 , 从来没有只要知道 , 就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 懂得再多 , 不去行动 , 也是枉然 。
大多数人的失败 , 不是因为不知道 , 而是因为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 去知行合一 。
空想不做 , 就如镜花水月 , 不过是一场幻觉 。
古话说:“格物穷理 , 知行合一 , 经世致用 。 ”
真实的人生 , 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行动中 , 持续积累而来 。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台词: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 和一生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 ,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不确定 , 也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时代 。
可以茫茫然草草一生 , 也可以多种尝试 , 让自己变得优秀 。
未来虽不确定 , 但如果能掌握成功的特质 , 就是用确定成功的逻辑 , 在不确定的路上修炼自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