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文章图片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


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 , 我是乔伊 。
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完美的一天》这款游戏 。 里面出现的很多小东西 , 勾起了我不少童年的回忆 。 有些曾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 有些年代则更为久远 , 在那个电子游戏还未普及的年代 , 这些小东西成为了我们童年和小伙伴们游戏的重要承载物 。 那么这期我们就把小时候一些吃的和玩的东西 , 都尽可能找了回来 , 带大家重温一下小时候那些带给我们快乐的记忆碎片们 。

【干脆面】
不知道大家印象最深的童年零食是什么 , 对于我来说小浣熊干脆面绝对排得上名次 。 那时候小浣熊干脆面风靡各大校园 。 如果你单说干脆面好不好吃 , 在我记忆中有点模糊 , 反正味道还不错吧 。 但最重要的是那时候里面每一包干脆面 , 会附带一张卡 。 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水浒传人物卡 。
收集这些卡成为了那时候买干脆面最大的动力 , 这可能也是零食界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一 。 当时生产干脆面的统一公司 , 专门为此开会确定了卡片的画风 , 并从全国聘请了大量国画画师共同绘制 。 这套水浒传人物卡不只108张 , 实际上还加入了高俅等几个反面角色 。 同时根据全国各地区不同 , 分为了南北多个地区的版本 。 这些版本还有不同的细节 , 甚至还有闪卡等特殊卡片 。
这些卡片成为了记忆中最早的“集换式卡牌” 。 一群小伙伴买了面饼 , 如果拿到自己没有或者很稀有的卡片会特别开心 , 引来一堆人的围观 。 但懊恼的就是拿到重复的卡 , 甚至同一张卡重复得有七八张 。 现在回想起来 , 这不就跟如今各种游戏里氪金开卡包的感觉差不多么?开到金色传说笑嘻嘻 , 看到蓝天白云MMP 。
这些重复卡也成为了学生们课间或者放学 , 大伙一起拿出来互相换的社交硬通货了 。 要不就是重复的卡被小孩们拿来玩 , 比如说把卡放在台阶上 , 一巴掌下去看谁的卡拍得远 , 如果能飞到最远的墙壁上立着 , 就属于最强的“满天星” 。 可以把其他没你远的小伙伴的卡尽收囊中 。 但很奇怪 , 无论再怎么努力收集 , 总会有少部分卡的爆率特别低 。 甚至可能说是没有 。 我一直怀疑有些卡只在北方出现 , 有些卡只在南方 , 如果想要全部集齐是非常的难 。 并且也导致了一些传言开始滋生 , 说集齐可以兑换大奖 , 但总会缺那么几张等阴谋论的出现 。
这些人物卡成为了儿时零花钱的收割机 , 也让不少孩子开启他们阅读《水浒传》的契机 。
不过最终 , 我还是没有集齐这套人物卡 , 随着后续这些宝贵的卡片也慢慢消逝在岁月中 。 后来小浣熊还出过三国人物卡 , 不过那时候已经没有动力去收集了 。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味道和包装 , 但再也没有当年收集卡片的乐趣了 , 我还记得我最喜欢吃的是烤肉味 , 当时还有一段有年代感的广告 。 有些是直接就附带调味 , 有些有单独的调味包 。 总体来讲就是把干脆面捏成小块小块的 , 然后倒入料包再捏着袋口 , 摇一摇 , 一包干脆面就诞生了 。 尝尝看 , 嗯 , 还是当年那个味道 。


【洋画片】
除开刚才说的那些小浣熊人物卡 , 还有一种东西更为久远 , 那就是洋画片 。 一般一买就是一整套 , 上面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 其内容一般都是根据经典作品魔改而来 , 什么十八罗汉对线孙悟空 , 七龙珠和超级赛亚人 , 葫芦娃等等 。 有些洋画片的背后还有这张画简短的介绍 。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联合国军旗的系列 , 小时候总感觉这些人看面相都是些坏人 。
每套洋画片有些是讲故事 , 有些自带游戏玩法 。 但看起来已经不知道怎么玩了 , 稍微有点良心像军旗这套 , 还简单写了规则 。 就带扑克牌或者以大吃小的形式进行 。
但大部分情况下 , 那时候好像都没有按照正确的玩法玩 。 而是采用另一种“扇洋画”的方式进行 。 这个规则可能很多地方不一样 , 还有各种村规 。 如果你能坐时光机回到过去 , 就能看到几个小孩在满是灰尘的地面 , 蹲在那全神贯注的扇洋画 。 我们那就是先把洋画放地上 , 然后用手扇 , 谁把对方的洋画片扇翻过来 , 就可以赢走它 , 手法的运营还有很多讲究 , 什么“一拍二吸三点” 。 不过最悲催的可能是正准备施展一番 , 结果一阵飞吹来直接把地上的洋画给一锅端了 。



【连环画】
洋画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 , 小时候很喜欢看的连环画 。 连环画又称公仔书 , 小人书 。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 , 早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便有了雏形 , 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 , 这一形式题材广泛 , 内容多样 , 从传统题材的 , 木刻的 , 到后期的影视 , 漫画题材的连环画 。 可以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 。 连环画的内容一般来说是精练地讲一个故事 , 开篇有内容梗概 , 每一页采取上图下文的结构 , 让读者在了解故事的同时 , 通过图片来想象内容 。
民国时期 , 连环画迎来了迅速的发展 , 出版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传统文学的画册 。 后面最出名的还有我们熟知的《小兵张嘎》 。 50年代之后 , 连环画的发展又迎来一轮高潮 , 其中包括《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经典的作品 。 再后来连环画这一艺术形式进入了停滞阶段 , 直到80年代左右再度迎来繁荣 。 这期间连环画的题材更为广泛 , 也更为精美 。 只不过到了游戏中90年代末 , 由于影视 , 和国外漫画 , 动画的普及 , 连环画已经很难像曾经那样吸引当时的读者 。
渐渐地连环画开始变成一种更偏向于文化符号的东西 , 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 当时画家优秀的水准 , 与连环画本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 是中国民间艺术浓墨重彩的一笔 。 也成为了我们小时候接触很多经典故事的重要载体 。


【无花果】
无花果 , 这个零食非常经典 , 估计不少观众都吃过 。 包装袋上面还写了什么“生津止渴 , 酸甜可口 , 化痰止咳”之类的字样 。 小时候并没有真正见过无花果是什么样 , 以为是这种果实切成的丝 , 然后加上各种盐和调味料腌制 , 最后还撒上一圈白霜做的糖粉 。 反正就逮着嚼 , 吃完嘴上一圈白色好像中毒了一般 。
后来才看到真正的无花果水果 , 也寻思着不对劲啊 , 这和小时候的不一样啊 。 我一查才发现 , 原来那时候的无花果零食 , 用的是萝卜干切成长条的细丝制成 。 不知道有没有人今天才知道这个真相 , 原来小时候吃的是萝卜丝 。
甚至现在还有更为离谱的 , 比如我手上的这袋 , 已经进化到用地瓜晒成的干来做 。 总之绕来绕去 , 就是跟真正的无花果没有关系 。 也算是童年中吃到诸多乱七八糟零食中 , 记忆较为深刻的产品之一 。


【弹珠】
如果从电子游戏的角度来看 , 打弹珠有什么系统自带的桌上弹球 , 祖玛等经典游戏 。 但在那个较为质朴的年代 , 打玻璃弹珠可谓是最为普及的娱乐活动之一 。 这个游戏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都算很古老的游戏了 , 古代就有打小石子的游戏 。 而现代的打弹珠 , 凭借一些小小的玻璃球 , 在不同的地域演变成了不同的玩法 , 有单纯用手弹对抗竞技的 , 有营造地形进行“团队死斗”的 。
最普通规则就是用自己的弹珠 , 靠手来弹出去撞击其他人的弹珠 , 成功撞上那么被撞的弹珠就是你的了 , 或者靠投掷等方式来瞄准撞击 。 这些玩法跟打台球一样 , 也很依赖手的姿势和操作 。
随着后来的演变 , 开始在土地上挖掘地形 , 营造工事 。 以及不同的地方开始演变出打圈的玩法 , 先画一个圆圈 , 玩家每个人往圆圈里放几个弹珠 。 再用各自的母球轮流打圈 , 把圈中的球打出界就可以赢走它 , 但如果母球留在圈内就会被判输 , 并且上交所有赢走的球 。
总之这些玩法小时候基本全是村规 , 甚至换一群小伙伴规则都可能完全不一样 。 而如今这些弹珠
的游戏更为离谱 , 我先把画面关了给大伙听听声音 。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开奥运会 , 然而你敢信 。 这还真是国外一些博主整出的弹珠奥运会 。 什么观众 , 裁判 , 安保等一应俱全 。 然后用弹珠展开田径 , 游泳等赛事 。 最离谱的是竟然这些弹珠 , 甚至还有真人观众自发形成的粉丝团和后援团 。 煞有介事地讨论某个弹珠发挥不好 , 状态不对 , 或者什么黑马爆冷之类的 , 甚至还要求某个弹珠尿检 。 感兴趣的大伙可以去看看 。
不过话说回来 , 相信大家小时候一直会有一个疑问 , 这个弹珠里的彩色拉花是怎么做出来的 ,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在我心里埋藏了十几年 , 为此我特意去研究了下 , 要了解彩色弹珠怎么做 , 首先我们要知道普通弹珠的制作流程 , 工业生产的玻璃弹珠 , 其原料是废弃的玻璃 , 在熔炉中加热到熔点后从出口流出 , 剪切成一段一段的 , 落在两个持续旋转的槽筒之间 , 有点像小时候用的自动转笔刀 , 通过在槽中不断旋转冷却 , 逐渐形成球型 , 再经过长长的缓冲轨道用于冷却定型 , 一个玻璃弹珠就完成了 。
而其中的彩色部分简单来讲 , 就是在普通玻璃熔炉中嵌入一个小型的熔炉 , 用以融化彩色玻璃 , 两种玻璃同时从出口流出 , 就像夹心雪糕般 , 外层透明玻璃包裹着内层的彩色玻璃 , 后面的制作流程就和普通弹珠一样了 。
在过去 , 孩子们娱乐活动不像现在这么丰富 , 打弹珠这项活动成为了孩子们重要的游戏之一 。 凭借实力赢到很多弹珠的孩子 , 经常会被小伙伴们羡慕不已 。


【四驱车】
我最近在一些商圈里 , 发现现在的小孩子们玩的赛车都是一些我看不懂 , 但又觉得很有趣的玩意 。 买个喜欢的小车 , 然后放到这种专用的轨道上和其他小伙伴同台竞技 。 这让我回想起来小时候玩的四驱车 。 随着当年《四驱兄弟》的爆火 , 那时候很多男孩特别希望有台自己的四驱车 。 一些小卖部老板也会在门口摆台赛道 , 供大家来场热力狂飙 。
小时候的零花钱通常就够买个车 。 自己拥有个跑道简直是天方夜谭 。 为此我专门重新买了组跑道 , 算是园个梦了 。 那时候最出名的四驱车品牌是奥迪双钻 , 打开包装 , 童年的回忆扑面而来 , 细心又认真的剪下模块进行组装 , 然后贴上车身贴纸 , 内部构造一般是标配的马达 。 转速低动力差 , 如果想提速那就得去老板买更好的马达 。 由于四驱车速度较快 , 有时候去非赛道等地方玩很可能把车撞的稀烂 。 为此还得加装“龙头凤尾” , 来加重车身和保护整个车体的撞击 。 一到下课或者放学 , 一群男孩就在讨论各种配件的改装 。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两辆车的绝招吗?蜘蛛王是空气刀 , 而旋风冲锋是:旋风冲锋龙卷风 。 突然回想起小时候看着动画里 。 他们能跟随四驱车一起奔跑 , 自己玩的时候也会傻乎乎的大喊自己车的技能名 。 这些小时候玩四驱车的男孩 , 也许十多年后依旧聚在一起 , 热火朝天的讨论真正汽车的性能和动力 。
所以说在面对车枪球以及一些爱好 , 男人至死是少年 。


【圣诞树】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玩过这个七彩圣诞树没有 , 两片硬纸片 , 往上浇包装内的液体后 , 等个几小时竟然会神奇地长出了各种颜色的“花” , 小时候就很好奇这玩意到底是什么原理 。 借着做节目的机会 , 拿出来跟大家回忆回忆 , 也普及一下小时候的知识盲区 。 其实说白了就是利用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蒸发这一简单的原理 , 就比如盐水蒸发后 , 杯子中会留下盐粒 , 磷酸二氢钾溶液在被纸片吸收后 , 经过一段时间水溶液蒸发了 , 其中的磷酸二氢钾则以晶状固体的形式“绽放”在树上 。
同时由于吸收了预先涂在树上的颜色 , 最终呈现出了多彩圣诞树的效果 。 虽然当时不懂原理 , 不过也算我接触过的第一个物化小实验了 。 这种圣诞树的玩具特别在小时候的校门口商店 , 以“节日限定”的活动出现 。 一颗小小的结晶圣诞树 , 看着它慢慢生长也算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



【飞碟探索】
在游戏《完美的一天》出现过的一本杂志《幽浮探索》 , 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看过的另外一个系列 , 就是于1981年2月创刊的《飞碟探索》系列 。 《飞碟探索》是当时国内最出名的有关“UFO”也就是不明飞行物的科普杂志 。 那时候大家都知道 , 都还在用传呼机的时代 , 手机拍照更无可能 。 哪怕相机的像素也几乎是灾难 。 为此那时候在渣画质的相片下 , 时常会出现“拍到UFO”的传言 。 而UFO和外星人带给人们的好奇也不断风靡 。 为此市面上诞生了很多解读UFO的书籍期刊 。 而其中《飞碟探索》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
我手中这几本是90年前后的几期和一本2006年出版的25周年纪念版 , 真正年纪比我还大的杂志 , 估计看过的人现在也40多了吧 。 随手翻开 , 书页早已泛黄 , 十足的年代感铺面而来 ,
文章的标题也很有老杂志那味 , 内容字体很小很密集 , 偶尔书尾还有极具年代感的恰饭广告 , 什么少林金钟罩招生 , 速记员函授 , 青少年增高秘诀 , 对比现在精美的杂志 , 基本都是简陋的手绘图片 , 里面有关于地外空间 , 天体相对正经的科普 , 也有关于“不明飞行物”“外星人”的不可靠记载 , 更有甚者还有“特异功能”的出现 。
虽然看起来文章很离谱 , 文风也很老旧 , 写的内容本身更是扯淡 , 不过说句不好听点的 , 比现在的营销号写的还是要好一些 。
但是在当时来说 , 《飞碟探索》对于喜欢科幻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 杂志的扉页有关于UFO , 不明天体的摄影作品 , 封底则收集有当时国内征集来的优秀绘画内容 。 当年 , 人类对于地外空间的探索才起步不久 , 人们对于外星人 , UFO , 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
如今大家拍摄设备的像素都不低了 , 以至于清晰的照片让大部分UFO绝迹 。 加上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 , 和人们对于UFO热情的消退 , 这个作为全国最知名的不明飞行物杂志《飞碟探索》 , 已于2018年停刊 。 留给我们的只剩下曾经人们对于无垠宇宙和外星来客的想象 。
几十年过去了 , 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来看这些90年代的期刊杂志 , 他们还在期盼即将到来的21世纪 , 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充满着期许和好奇 。 也许站在此刻 , 几十年后的人们又会怎么看我们呢?


【磁带】
几十年前 , 光盘还未普及 , MP3播放器闻所未闻 。 更没有音频文件这说法 , 那当时听歌用的是什么呢?没错 , 就是磁带 。
早年间读书的时候 , 那时候学英语教材就依靠磁带来播放 。 但对于我而言小时候接触磁带 , 听的不多 , 倒是没事就把手指或者笔伸进去转 , 然后把磁带这样扯出来玩 , 最后免不了挨顿打 。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啊 , 这细细薄薄的磁带是怎么放出声音的?
简单来讲就是磁带上会涂上一层很多铁磁性小颗粒的磁粉 。 然后在录音时磁带会通过录音设备的磁头间隙 , 在磁带通过时音频电流不断输出 , 磁头会不断改变磁带上磁粉的强弱和方向 。 就跟那种大家看经常一堆小磁铁 , 然后一个大磁铁经过靠磁性改变这些小磁铁的方向 。 通过这种方式就把声音信号连续的记录在磁带上了 。
放音就是反着来 , 磁带上的小磁粉方向和强弱已经被不断改变了 , 在经过放音头后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变化 , 在线圈内产生感应电流 , 放大后在扬声器中就能发出声音 。
但大家一看这种保存信息的介质感觉就不怎么稳定 , 也确实是这样 。 磁带作为一种“易失介质” , 记录的信息很容易受影响 。 如果用什么强磁铁去磁带上搞 , 就可能破坏信息 。 由于原理机制 , 磁带的底噪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并且会因为播放次数等诸多原因而让噪音变得更大 。 另外 , 放置时间过久了的磁带也会因为外磁场而影响音质 。 所以说磁带要想保存完好是很困难的 。 但也正因为这些类似于白噪音的底噪 , 使得磁带相比纯净的数码音乐更有年代感 。
磁带在某些设备中 , 如果你不小心按下录音 , 机器利用磁头改变了磁带上磁粉的强弱和方向 , 就可能导致把磁带原本记录的声音给“洗”掉 , 到时候还得再挨打 。 不过也可以在安静的地方 , 用这种操作洗掉整段音频 , 获得一个空白磁带 , 在那个张扬青春的年代 , 很多人就会靠这作方式再录自己唱的歌进去送给喜欢的人 。
磁带不单纯只是我们见到过的盒式录音带 , 大家看像冷战的电影和游戏中 , 那时候磁带还有用于录像带 , 计算器带和仪表磁带 。 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研制出第一款盒式磁带后 , 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 , 磁带容纳音乐的时长也不断增加 , 也出现了“高保真”音质的概念 。 到了80年代索尼的Walkman系列便携式随身听的推出 , 造就了磁带全世界的风靡 。 Walkman的出现不单纯只是播放音乐设备 , 甚至在后时代中成为了那时候流行文化的象征物 。
到了90年代 , 容量更大 , 保存内容更稳定CD的出现开始抢占磁带的市场 , 直到98年MP3播放器问世后 , 听音乐的形式一下进入了如今大家熟悉的时代 。 操作麻烦 , 还容易出问题的磁带的地位急速下降 , 不过直到如今磁带并没有彻底消亡 , 成为了一种收藏品在市场上活跃 。



无论是电子宠物 , 还是泡泡套圈机 , 以及更多奇奇怪怪的童年玩具 , 它所带给我们的不单纯只是一个玩具的快乐 , 而是曾经那段童年记忆的唤醒物 。 无论这些曾经的记忆是美好还是不堪回首 。 至少那时候他们是我们的“伙伴” , 伴随我们度过那段重要和难忘的时光 。 谢谢你们 , 这些玩具们 。


【客服|【不止游戏】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那些童年的玩具?】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 , 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 我是乔伊 , 我们下期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