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狂吃300万吨,最贵55万一颗:中国荔枝到底哪家强?( 三 )


从此 , 荔枝便成了“吃垮了大唐”的代表 , 在中国人的文化感知里成为了水果中最奢华的存在 。

然后就是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面的那句名言:“若离本枝 , 一日而色变 , 二日而香变 , 三日而味变 , 四五日外 , 色香味尽去矣 。 ”
真的是把荔枝的娇贵体现得淋漓尽致 。
把荔枝的影响推向历史高潮的 , 还是顶级吃货苏东坡 , 他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颗 , 不辞长作岭南人” , 真的是把所有人的哈喇子和好奇心都勾起来了 。

图:《历史那些事儿》
从此以后 , 荔枝 , 便基本串起了整个九年义务教育古文背诵天团的名单 , 你能够想到的 , 几乎没有一个不歌颂过荔枝的 。
荔枝的金贵 , 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
到了清朝《广群芳谱》中 , 荔枝篇幅长达四卷 , 超过任何一种水果 。 即使壕如乾隆 , 面对这种水果 , 也被迫抠抠搜搜起来 。
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 , 乾隆皇帝收到报告 , 他的荔枝 , 熟了 。

不同于唐玄宗的“冰鲜”运送 , 乾隆的方式显得更加从容:种在桶子里 , 快熟的时候 , 连根拔起 , 全都给朕运到北京来!
这批荔枝总共有五十八桶之多 , 颠簸了几千公里 , 进了宫后 , 小太监们一数 , 才剩了220颗 。
六月十八日这一天 , 有36个荔枝熟了 。
根据宫里的规矩 , 太监们“拿十个进宫供佛 , 其余随晚膳后呈进” 。 乾隆皇帝看了看 , 先别慌!下旨说:

图:福桃九分饱
“明日早膳送 。 钦此 。 ”
为啥当天晚上不吃?这是一个谜 。 有一种可能是 , 荔枝太珍贵 , 乾隆皇帝需要思考一下如何分配 。
第二天吃完早饭 , 御茶房进呈了40个荔枝——除了前一天拿到的36个之外 , 还有第二天早上新摘下来的4个 。 乾隆皇帝终于做出了决定:

皇后贵妃们才能分得一个荔枝 , 相比之下 , 你是不是顿时觉得幸福爆棚!
这些细节 , 都被记在清宫的《哈密瓜、蜜荔枝底簿》 , 看来身为荔枝脑残粉的乾隆实在心疼自己的荔枝被瓜分啊……
难怪到了近代 , 一生画了无数蔬菜瓜果的齐白石老爷爷也不由得感叹:“牡丹为花之王 , 荔枝为果之先 。 ”
言下之意 , 牡丹是国花 , 那么荔枝 , 肯定就应该是国果咯 。
3 荔枝蘸酱油 , 简直快乐星球!今年 , 广东荔枝再迎丰收大年 , 据估计 , 全年产量会达到140万吨 , 也就是说 , 全国每2颗荔枝中就有1颗产自广东 。
不仅数量多 , 品质也高于往年 , 但吃多了容易上火 , 因此在广东民间流传了一种神奇的吃法:荔枝蘸酱油 。

天猫超市调查发现 , 从5月底开始 , 广东地区酱油销量增长了138% , 是同样是吃荔枝大省的福建地区的三倍 , 居全国榜首 。
不少网友看后惊呼:奇怪的CP又增加了!
荔枝蘸酱油 , 听起来像黑暗料理 , 但据有经验的朋友说 , 蘸了酱油后 , 荔枝显得更甜 。 其实 , 这和网红口味焦糖海盐有异曲同工之妙 。
科学家们在舌尖上为这一现象找到了解释 。

图 | 123RF
研究人员在小鼠实验中 , 记录了它们与味觉细胞相连的神经纤维的活动 , 观察到相比单纯的糖水 , 舌头尝了加盐的糖水后 , 这些神经纤维产生更强的反应 。
这意味着 , 舌头上的味觉细胞向大脑报告了“更甜”的信息 。
通常来说 , 味觉细胞中的受体T1R家族负责检测甜味 , 它们接收到糖分子或人工甜味剂分子后 , 产生信号 , 让我们感觉到“甜” 。
但研究人员发现 , 小鼠舌头上除了T1R受体外 , 还有一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GLT1)的分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有趣的是 , 科学家们发现SGLT1的甜味增强作用只对蔗糖、葡萄糖等天然糖分子有效 , 在人工甜味剂中加一点盐 , 并不能让大脑感觉到更甜 。
所以 , 从科学理论上来说 , 最近流行的芭乐配梅子粉、芒果配辣椒粉等等让小伙伴们惊掉下巴的吃法 , 本质上都是玩的同一套把戏啦:这些调料里面都有盐!
要想荔枝美味 , 最后还有一招:买回来后冷藏3小时后 , 风味更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