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普者黑美在“当夏”|诗情画意的山水田园( 二 )



“人字桥”是滇越铁路的标志性工程 , 也是研究滇越铁路及中国桥梁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 被列入《世界名桥史》 。 人字桥亲历和见证了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河口起义、护国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对外开放、东盟贸易 。 其承载的荣辱与沧桑胜过世界上任何一条著名铁路桥梁 , 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内涵举世无双 。

在抗日战争期间 , 滇越铁路作为中国唯一通往海外的铁路 , 曾遭受日军的轮番轰炸 , 仅轰炸人字桥就出动了数十架次飞机 , 先后投弹700多枚 , 但因人字桥位于两山悬崖峭壁之间 , 人字桥奇迹般毫发无损 。 后来 , 为了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侵略中国 , 国民政府下令拆毁碧色寨至河口段的铁路 , 唯独保留了人字桥 。 百年之后人字桥仍安然无恙 , 钢轨不锈蚀 , 不剥落 , 不变形 , 可见当年建造质量之好 。


蜿蜒曲折的路上 , 风景与瑞士的山谷有几分相似 。

白寨大桥
白寨大桥是滇越铁路上另一座施工极难的铁路桥 , 全长136米 , 是滇越铁路滇段上最长的铁路桥梁 , 是滇越铁路跨度最长的铁桥 , 为钢塔架桥墩米轨铁路桥 。

首趟列车驶过白寨大桥(上图)
白寨大桥曾是1908年由人字桥的设计者波登设计、中国劳工建造的铁路桥 , 原有设计为钢架桥墩 , 钢架下宽上窄 , 沿着铁路的转弯弧度共排列了八座 。 1940年抗战时期出于战事考虑被国民政府拆毁 , 于1957年由铁道兵重建 , 但重建时改为了钢筋混凝土桥墩 , 对大桥真实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现如今 , 大桥仍承担着重要的货运功能 。 在1965年贵昆铁路的可渡河特大桥(俗称“天生桥”)建成以前 , 白寨大桥是中国桥墩最高的钢塔架桥墩铁路桥 , 最高墩台达34米 。

白寨大桥(上图)这个弧度让小编差点误以为是意瑞的“世遗”铁路“阿尔布拉/伯尔尼纳线路”(下图)

滇越轨道边的人文
滇越铁路之所以百年来吸引无数人研究探访 , 除了“活化石”般的经典工程和风光旖旎的沿途景观 , 更因为其与云南历史、人文的无限亲密 。

清晨 , 附近的山民和各村镇的人们就会沿着公路、铁路的两端从背后的山上赶来 , 把集市围个水泄不通 , 他们之中有来摆摊卖货的、有专程来采购生活必须品的、有来尝鲜凑热闹的、有来窜门吃饭的等等 , 好不热闹 。 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成为了今天滇越铁路上的一道独特的民族人文风景 。 在滇越铁路和贵昆铁路上 , 其实铁道集市曾非常普遍 , 但随着客运或铁路老线的停运 , 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铁道集市也逐渐消失 。


火车一来 , 货摊让开 , 火车一走 , 一切恢复 。
火车大老远就不停鸣笛 , 放慢速度徐徐开进集市 , 人们不慢不紧地让出仅够火车通行的空间 , 火车轰鸣着行驶通过后 , 摊档又恢复原位 , 人群再次聚拢继续买卖 , 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此番景情景类似于泰国的美功铁路市场 。

集市上穿传统民族服饰的人逐渐减少 , 拥有私家车的村民也日益增多 , 作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后的“铁路集市” , 这种“民俗活化石” , 已经无关于地区的贫富 , 无关于民族的类别 , 人与路的相安无事 , 已是数十上百年传承的生活习惯 , 是花样民族在与百年铁路共生时寻到的平衡 。
一座大寺
在伊斯兰风情中
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
沙甸大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 , 历史悠久 , 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 , 2005年扩建 , 建筑典雅气派 , 是我国西南最大的清真寺 , 为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 , 宗教礼仪氛围浓郁 , 民风民俗独具伊斯兰特色 。



在古兰的神韵中体味幸福
在安拉的光辉中领略欢愉
这儿让我把宁静永远融入胸怀
这儿让我把星月永远悬在心里
这儿让我的生命芬芳多彩
这儿让我永远流淌着圣洁的诗句

一片石林
壮丽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组成石林的主体部分是高大的石柱 , 脱颖挺拔 , 气势宏大 , 整体呈灰黑色 , 形如一片黑色树林 。 该区域石柱高大密集 , 最高的石柱达40余米 , 多呈城堡状、塔状、蘑菇状 。 石柱间呈现塌陷、溶洼或溶斗形态 , 与地下洞穴交互出现 , 或与暗河交织 , 时隐时现 , 构成奇峰、溶洞、湖泊组成的一系列喀斯特地貌奇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