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作者:黎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 美国科学家发现 , 生命体都有光芒 , 甚至可以说 , 光芒就是生命体的本质 。 在这个空漠的宇宙中 ,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发光体 , 如小小的星辰兀自转动 。
生活中总有那些一刹光亮的时刻 。 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 存在会闪现出非常动人的光芒 。 如一座隐而不显的花园 , 瞬间绽放一朵又一朵世间难寻的花 , 如果你进得去 , 那么你看得到 。
比如 , 仪式感是对生活的态度 , 会让一件普通的事散发出光芒 。 当一个人以惜物、惜己、惜福的细腻情怀 , 每一天用心感受生活中那些连接温馨、柔软、舒适的小细节 。 每天清晨冲一杯咖啡、做一顿营养早餐 , 哪怕一个人也要摆盘配色 , 在清水玻璃长颈瓶中插入带露的鲜花 。 最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 , 每一样都自带仪式感 , 用心感知平凡中的美好 , 那么 , 一种温煦而柔和的光芒 , 也必将照亮那一个爱生活的人 。
比如 , 每一本书都闪耀着或强或弱的光芒 ,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 , 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 , 我们吟诵着千古绝句 , 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 那份感动、那份沉醉、那份喜悦、那种振奋 , 正是阅读者自己的心灵所绽放出来的光芒 , 那也是以书籍所承载的真善美永恒的魅力 。 当然 , 有些伟大的书太耀眼了 , 那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 , 你得打点起精神来与这种眩目光芒对视 , 被其所尽情沐浴 , 而不能是海边捡贝壳似的嬉戏态度 。 一如歌德说的 ,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人性向度上都已经探求尽了” 。 “一个写作的人一年之中读莎士比亚的剧作不能超过一部 , 否则就会被它的光芒灼伤 。 ”如同寻找灯塔一样去追寻那本唤醒我们的书 ,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因为历史上 , 总有一些人 , 那些有精神强度的人 , 抵御了自身的黑暗 , 且又倚靠一己之勇毅 , 用思想启明我们原本以为是黑暗的空间 。 当然也总有人 , 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 将内心托付给那些令人激动的身影 , 在别人的光芒中疗愈自己的羸弱 。
比如 , 作为人类精神结晶的诗歌 , 如琢磨的钻石一般本身就有光芒 。 诗的全部意义在于:你必须面对黑暗 。 这种黑暗没有思想 , 没有梦幻 。 它无止无尽 , 孤寂自立 。 我们以心灵来直面存在 , 所能做到的不是简单地抛却过去 , 也不是诚挚地祈求未来 。 过去与未来之间没有界限 。 因此 , 它实际上是一种无始无终、浩浩荡荡的领悟:在没有语言的地方给出语言 , 在深透的黑夜里显出阳光一刹那间贵重的光芒 。 诗正是在这里歌唱 , 它将粹取出来的词语赋予诗人自己 , 一束光在心灵显现和降临 。 艺术这回事 , 是没有中中间间、不过不失的 , 要么 , 光芒四射 , 要么 , 萎谢 , 离开 , 这种事情实在太残酷了 。 而所有闪动的光芒都在思想 , 在诉说 , 即使在历史的流传中 , 有时被湮灭 , 有时被遮蔽 , 但终将被发现 , 因为那一道光 , 必将飞越长夜的尽头 。
比如 , 回忆有光芒 , 一个经历了内心动荡并进入暮年的人 , 当他终于获得了生活的感悟和至深安慰 , 必将以善良、感恩和满溢的爱 , 洒遍世界、故乡和岁月 。 在人世的回望中 , 曾经走过的路 , 曾经结识的亲人、朋友 , 总是笼罩着一层淡淡光芒 , 将经历的每一步都镀上了生命的金黄色 。 当然 , 在今天 , 也许江湖子弟人未老 , 我们就已经开始怀旧和追忆 。 因为 , 在一个物质膨胀和精神瓦解的时代 , 怀旧就是一种记忆疗法 , 它要借助“从前乌托邦”的有限时空 , 修理被现实灼伤的普遍心灵 。 一件过时的破旧器物 , 因为心灵的轻轻触抚 , 会成为一个微小的价值核心 , 突然间变得光芒四射起来 , 从而照亮了在焦虑中辗转反侧的我们 。 多好啊!灯火阑珊处伊人的面容依旧动人 , 只有自己读懂的回忆录 , 每一片段都沾满光芒 。
还有 , 坠入爱河的人们也闪动着光芒 。 那些在恋爱中的人 , 他或她脸上的光芒 , 你一眼就可以看到 。 当然 , 大多数的爱情 , 不过是烟花一般吉光片羽 , 只留下刹那光彩夺目的耀眼光芒 。 或许这光芒会刺疼了心 , 可是 , 为了这刹那光芒 , 人们有时甚至付出一生的代价 。 在爱情上 , 女人比男人更像飞蛾 , 在飞向火的刹那 , 闪出了刹那从来未有过的光芒 。 女人傻就傻在 , 为了这一点点的光芒 , 宁愿把命都搭上 。 爱情曾是一道光 , 照亮自己和对方灵魂里最脆弱的地方 。 恋爱后的想念也像是一道光 , 不断徘徊射在我们曾走过 , 但已不再重现的地方 。 光线是能量不灭的 , 就算偶尔被遮蔽也不会消失 。 我猜想爱情也是这样子的 , 就算后来一段又一段的爱情再来临 , 也无法覆盖当时两个人拥抱时所放射出的强大光芒 。 爱是人世难得一见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