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群中的狼王通常在什么位置?会走在队伍的末尾殿后吗?


狼群中的狼王通常在什么位置?会走在队伍的末尾殿后吗?


文章图片


狼群中的狼王通常在什么位置?会走在队伍的末尾殿后吗?


2011年 , 摄影师查登?亨特和他的团队为BBC拍摄纪录片《冰冻星球》时 , 在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罗国家公园 , 捕捉到了一幅“狼群行军”的画面 。 画面中显示一共有25只狼 , 它们排成一个纵队 , 井然有序地向前行进 , 俨然一副“行军打仗”的架势 。
这张照片曾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 因为在很多网友看来 , 这幅图诠释了狼群的组织纪律和狼王的领袖精神 , 而且给出了相应的解析:
三只年迈的老狼、病狼在队伍的最前面开路 , 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掉队 , 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整个队伍的前进速度和节奏;紧随其后的是5只强壮的年轻狼 , 如果狼群受到攻击 , 可以及时保护前翼;再往后是母狼和幼狼 , 被强壮的狼只保护在中间;接着又是5只最强壮和厉害的狼 , 保护队伍的后翼;而狼王则是走在最后的那只 , 一边观察队伍 , 一边断后 , 确保狼群没有任何成员掉队 , 肩负着首领的责任与义务!
这怎么看都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团队 , 团队成员分工明确 , 团队领袖在最后压轴做决策 , 这不正是一些企业崇尚的狼群的团队文化吗?那么关于这张照片的解析真的是正确的吗?头狼真的会走在队伍的最后吗?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
1、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狼群的构成就个体来说 , 狼并非最强大的食肉动物 , 它们的体型中等 , 跳跃能力有限 , 甚至没有锋利的爪子 , 与狮子、老虎这样天花板级别的猎食者无法相提并论 。 但是狼却拥有广泛的生存空间 , 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 它们因群体而强大 , 群体成员共同防御敌人、合作哺育幼崽并分工捕猎 , 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

早期对狼群社会结构的认知主要来自圈养观察 , 在圈养条件下 , 狼群出现了非常森严的等级 。 整个狼群由头狼夫妇领导 , 再往下是各级亚优势狼 , 它们一方面是协助头狼的副手 , 另一方面是则对头狼的位子虎视眈眈 。
接下来是等级更低的狼 , 而等级最低的狼每天只能吃残羹剩饭且几乎没有交配权 , 它们有时候会悲惨到实在没有办法在狼群中待下去 , 而不得不离开狼群成为孤狼 。
圈养条件下的动物行为会有一定程度的扭曲 , 而自然状态下的狼群与上述情况有很大的区别 , 狼群环境也温馨得多 。
在自然条件下 , 狼群主要以家族的形式出现 , 也就是一对配偶再加上它们的子女 , 彼此的关系要缓和得多 。 通常来说 , 一对成年狼每年都会产下后代 , 而小狼大约从4个月大起就能独立生活 , 再过几个月后就完全拥有了成年狼锋利的牙齿 。
不过小狼通常会跟父母继续一同生活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 然后才会离开狼群 , 去组建自己的家庭 。 一般来说 , 狼群的食物越丰富 , 可以捕获的猎物越多 , 这种关系维持的时间往往就越长 。 它们将在父母的调教下 , 逐渐成长为真正成熟的狼 。
狼群的大小会随着子女的离开而发生变化 , 这些离开群体的行为通常与领地食物资源的多寡有关 。 在食物丰富的时候 , 离开群体的狼很少 , 从而会形成三四代子女聚集在一起的大型狼群 。 在冬季 , 它们也有可能会和其他狼群汇合 , 聚集成更大的群体 , 目前最大的群体记录是42只狼 。
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动辄几百只规模的狼群太过夸张 , 即使在狼的全盛时期 , 应该也是不存在的 。 更大的群体需要首领具有更强的控制力 , 同时也需要更大的领地范围和更多的礼物 。 也就是说 , 成员数量越多 , 群体稳定存在的难度就越大 。
而在当代 , 由于人类活动对狼栖息环境的破坏以及大肆捕杀 , 狼的分布范围急剧较少 , 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 狼群的规模比原来也小得多 。 很多时候就是两只成年狼带着一窝小狼的状态 。 算上幼狼 , 超过10只规模的就已经算是很少见的大群了 。
文章开头提到的查登?亨特拍摄的狼群照片 , 是一个由25只狼组成的大群体 , 但无法确认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狼群 , 这个大群很可能是几个狼群在冬季聚集在一起构成的 , 目的是为了合作捕食大型猎物 。
2、狼群内部的等级制度圈养条件下和自然条件下的狼群是不同的 , 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成员关系上 , 还体现在内部的等级制度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