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时隔10年再次出发( 二 )


“执行任务后 , 经常有人问我 , 是不是从小就向往奔月的嫦娥 , 有着飞天的志向 。 其实 , 梦想往往是时代的印记 , 我小时候曾梦想过当一名公交车售票员 , 之后又做过医生梦、科研梦 。 ”在一次航天员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 刘洋回忆起了最初的梦想 。
点燃她对飞天最初向往的只是一句感慨 。 当时 , 她还在长春飞行学院上学 , 某次教员在课上讲述完世界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性--前苏联航天员捷列什科娃的故事 , 感慨地说 , “中国是嫦娥的故乡 , 太空不能没有中国女性的身影!”
“从那时起 , 飞天的向往便印在我的脑海中 , 是啊 , 什么时候浩瀚的太空能看到中国女性的身影呢?”梦想就此扎根 。

航天员刘洋(图:央视网)

我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共有37名学员 , 刘洋就是其中之一 。 当时 , 她们都在长春飞行学院学习 。
刚到飞行学院时 , 刘洋有些不适应 , 这里并不只是坐下好好学习就够了 。 除了大学的文化课程 , 还设有军事课 。 每周三到五次的军体课上 , 更是挑战和锻炼着这些此前柔弱的姑娘们的体能 。
这批女飞行员昔日的队长王贵全表示 , “引体向上 , 旋梯、单杠、固定滚轮等课程的目的 , 就是要让她们从普通女生转变成为军人、飞行员 。 ”
刘洋的身体素质并不拔尖 , 这是她的短板 。 “飞行员是一个精神、意志、脑力和体力并重的职业……与同期入伍的体育生相比 , 我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 ”这是刘洋对自己最初的评价 。
那段时间 , 在写给朋友的信中 , 她曾表露过迷茫 , “到处都是规矩、纪律 , 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齐步 , 正步 , 跑步 , 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 为了一个摆臂 , 在烈日下一站几个钟头 , 奔跑、跳跃、单杠、吊环 , 累到手发软 , 腿发抖……这就是我曾经千百次设想过的军校吗?”
友人的回信消解了刘洋小小的迷茫 , 她开始更加努力改变自己 , 适应军营生活 。
她的表妹还记得 , 刘洋第一次参加学院体能考试并没有通过 。 此后 , 操场上每天都会有她跑步的身影 , 不跑到精疲力尽绝不停下 , 直到第二次考核顺利通过 。
刘洋表妹这样评价大自己两岁的姐姐 , “这种坚强 , 是她被选中的原因吧” 。
后来 , 在学院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中 , 刘洋把这种坚定写进了文章 , 向所有人展示出来:我一圈一圈地奔跑 , 决不放弃哪怕半米的距离 , 我努力去理解这苛刻而单调生活的内涵 , 慢慢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 并渐渐爱上了这身绿色的军装……
课余时间 , 刘洋是喜欢阅读和写文章的 。
2001年夏天 , 刘洋从飞行学院毕业后 , 成为广空航空兵某师一名运输机飞行员 。 那一批37名女学员中 , 只飞出了22人 。
真正的飞行 , 总是危机四伏 , 作为飞行员的刘洋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 。
进入部队两年后一次飞行训练时 , 刘洋刚驾驶飞机离开地面就遇到了鸟撞事故 。 这种事故一旦处置不当 , 极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
她冷静且迅速向指挥员报告 , 并在两分钟内完成紧急迫降 。 事后检查 , 飞机右发动机的涡轮叶片被打折了两根 , 进气道已经被堵塞了四分之三 , 左发动机的起落架舱被撞出一个大坑:飞机撞到了21只鸽子 。
母亲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 , 直到后来媒体报道出来 , 她才知道女儿有过这么危险的时候 。
在部队里安全飞行1680小时 。 这是刘洋的飞行员生涯交出的漂亮成绩 。
2009年 , 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 , 刘洋报名参选 。
航天员选拔共有四轮考测筛选 , 在1500名候选飞行员中 , 最终通过四轮严格筛选的预备航天员只有不到20名 , 刘洋脱颖而出 。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说 , “刘洋所有项目都是一次通过 , 心理测试成绩也排名第一 , 综合素质好 , 没有明显短板 。 ”
杨利伟也参与了那次面试 , 对刘洋的诚实印象深刻 , “我们先面试的是另一个女飞行员 。 当面试刘洋的时候 , 没想到 , 她很坦然地对我们考官说 , 先面试的那个飞行员已经和她讲了要问的一些口语题目 , 请出新的题目 。 ”
2010年5月 , 刘洋走进了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 , 和另一位女飞行员王亚平成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 。

刘洋“悬浮”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编写输入短信(图:中国载人航天官网)

相比飞行员 , 宇航员的训练更为严苛 。 坚持 , 则是刘洋有效的应对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