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

三国志|《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

文章图片

三国志|《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

文章图片

三国志|《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

文章图片


《三国志》是史学家陈寿的一部大作 , 以后汉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写成 , 内容详实 , 文辞雅致 , 历来被誉为史学界的精品之作 。 而《三国演义》则是小说家罗贯中的一部通俗小说 , 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

从《三国演义》内容可以看出 , 罗贯中在创作时 , 无论故事主线脉络 , 还是人物形象刻画、主要情节设计 , 都是以《三国志》为母本 ,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提炼和创作、想象 , 由此写成一部旷世名著 。 罗贯中的创作精神较为严谨 , 基本框架都能做到严格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 属于严肃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 。

不过 , 小说毕竟是小说 , 为了追求艺术效果 , 也被作品篇幅所限 , 罗贯中不得不对《三国志》的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 ,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取舍裁切 , 使得一些在三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 未能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 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遗憾 。
吴国名将贺齐 , 就是被《三国演义》遗忘的“沧海遗珠”之一 。 贺齐 , 生年不详 , 卒于公元227年 , 一生跨越了吴国从草创到稳定的整个过程 , 是东吴最为重要的武将之一 , 《三国志》描写他的文字数量(含标点符号) , 达到了1400多字 ,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三国武将的代表人物关羽 , 《三国志》也才仅仅花了1100多字 。 贺齐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与重要性可见一斑 。

贺齐 ,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最初是琰县的一个小吏 。 当地有一个恶霸 , 出身豪富之家 , 有财有势 , 而且与城外的山贼团伙勾搭连环 , 属于那种黑白两道通吃的人物 , 一向横行乡里欺压良善 , 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 连当地县令也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有一次这个恶霸杀伤人命犯了罪 , 贺齐义愤填膺 , 按照法律把他抓起来 , 要杀了他为民除害 。 人们都劝他此人惹不起 , 贺齐却不管不顾杀了这个恶霸 。 城外的山贼组织了千余人前来攻打县城 , 贺齐毫不畏惧 , 组织起乡勇民团 , 开城出战 , 贺齐一马当先冲锋陷阵 , 杀的山贼们大败而逃 , 再不敢前来滋事 。 贺齐的胆气和勇略由此为众所知 。
孙策起兵后 , 听说了贺齐的事迹 , 认定他是个人才 , 于是把他网罗到麾下 。 贺齐由此成为一名东吴武将 。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 东吴丹阳郡发生叛乱 。 叛军2万多人盘踞在地势险要的林历山上 , 林历山“四面壁立 , 高数十丈 , 径路危狭 , 不容刀楯” , 吴军舍命死战依然难以攻克 。

贺齐仔细查看地形后 , 组织了百余人的精兵作为敢死队 , 手持铁戈 , 身背绳索 , 夜深人静时悄悄来到山下 , 贺齐带领士兵在悬崖绝壁上攀援而上 , 奇兵天降突然出现在顶峰 , 叛军夜间不辨虚实 , 自相惊扰大败而逃 , 贺齐一战成名 。

在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八月 , 东吴与曹魏之间爆发合肥之战 , 贺齐跟随孙权参战 。 曹魏大将张辽骁勇无敌 , 他只带领八百精兵 , 在凌晨时分对东吴军队发起突击 , 张辽一马当先 , “被甲持戟 , 先登陷陈 , 杀数十人 , 斩二将 , 大呼自名 , 冲垒入 , 至权麾下” , 徐盛、丁奉等东吴猛将纷纷败逃 , 眼看孙权在劫难逃 。
关键时刻 , 贺齐挺身而出 , 舍命冲上前去挡住魏兵 , 孙权乘机脱身而逃 。 孙权逃到淝水逍遥津时 , 几乎被曹兵追上 , 贺齐再次出现 , 带领人马组织反攻 , 担任断后 , 再次救了孙权一命 。 此后 , 贺齐在抵挡曹魏进攻的多次战斗中都立下大功 , 一直活到公元227年去世 。 这样一位猛将 , 《三国演义》却一字不提 , 不能不说是万分遗憾 。
【三国志|《三国志》用1400多字描写一个猛将,《三国演义》却对他一字不提】参考资料:《三国志》《水经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