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山深处的“云南第一村”冰岛村,人口不到300人,有6万株古茶树( 二 )



多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大干旱 , 导致这里严重缺水 , 而这些竹林和植被逐渐干枯而死 , 所以山上有了空隙 , 有了可以上山的路 。
这之后村民才可以上山活动 , 开垦荒地 , 在这期间 , 村民们开始大面积种植荒地 , 每位村民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 拿着镐把、锄头一起上山 。
村民们在这片荒地尝试种植过很多种农作物 , 可是发现无论改变水分、土壤、阳光这些农作物都不能成活 , 偶然间 , 村民们开始种下一颗茶树种子 。
没想到这棵茶树种子长得挺好 , 然后村民们开始大面积种植这种茶树 , 几百年间繁衍下来 , 由一棵茶树变成一片茶树 , 从一片茶树变成一山头茶树 。
【云南|大山深处的“云南第一村”冰岛村,人口不到300人,有6万株古茶树】整个村子的茶树面积高达1万亩 , 偶然间种下的种子 , 竟然成了全村人的“摇钱树” 。

几百年这些古茶树养活了世世代代生存在这儿的村民 , 这些古茶树尤其珍贵 , 不仅是茶树珍贵 , 茶叶的制作也是珍贵的财富 , 新鲜茶叶的制作很是麻烦 。
古法制茶更是耗时长 , 耗人力 , 一道道工序繁琐而复杂 , 古法制茶第一项任务就是采茶 , 采茶的好坏就决定了这批茶叶的品质 。
采茶这项工作极其危险 , 采茶的村民往往需要登高才能采到新鲜的嫩芽 , 新长出来的嫩芽会冲着阳光生长 。
这些高大的古树往往达到了几米 , 村民们不仅要会爬树 , 还要会采茶 , 知道哪些茶可以采下来 , 哪些不能 。

02 古树茶叶制作村民们带着简易的小箩筐 , 没有任何工具 , 直接徒手就爬树 , 村民们手脚并用 , 穿梭的高大的茶树之间 , 看着灵巧极了 。
冰岛村的古茶树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茶树 , 云南本来海拔就高 , 采茶还需登高 , 攀爬的过程中 , 村民们容易造成缺氧等问题 。
由于天气、气候等原因 , 茶树的收成不好 , 然后就会导致这些茶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 价格就会有所上涨 。
采摘上好的茶叶后 , 需要再行紧压加工 , 这步的目的是让茶叶通过液压变成茶饼 。
茶饼可以利于茶叶的保存 , 而且茶饼会比干茶更好地将茶香保留下来 , 而且茶饼的味道是越存放越香的 。
总体来说 , 茶饼比干茶味道更加醇厚和甘甜 ,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叶选择用茶饼代替干茶 。

压成茶饼的过程可不一般 , 尤其像冰岛茶这种珍贵的普洱茶饼 , 制成茶饼之前 , 需要将原料放入蒸汽机中 。
利用蒸汽将茶叶变得柔软 , 再将蒸过的茶叶倒入三角布袋子里轻柔 。
这种轻柔的手法只可以人工加工 , 机器的操作远远达不到人手的要求 , 最后将揉之后的茶叶放入圆形模具中进行压型 。
这些茶叶会根据不同的等级制成不一样的茶饼 , 让这些茶饼也分成“三六九等” , 还会根据茶叶的质量调整不同的压制模具 。
茶饼为啥是圆的?这可是符合中国传统的说法 , 茶饼第一次生产在雍正十三年 , 一直流传至今 , 饼为圆形 , 寓意为团团圆圆 。
压制之后需要进行称茶 , 一个茶饼分为面茶、芯茶、底茶 , 一个茶饼就分为三部分 。

芯茶较两者比较粗糙 , 而面茶最为细嫩 , 为了打造美观的外形 , 所以一个茶饼分为三部分 。
称茶之后 , 按照底茶、芯茶、面茶的顺序放入圆形铁皮中 , 再次蒸软 , 这种铁皮都是特制的 , 可以最大程度保持茶叶的品质 。
二次蒸制后 , 需要再次装茶 , 将蒸软的茶叶放入固定的布袋里 , 进行裹口定型 , 这步是整个制茶过程中最考验技术的一项 。
裹口定型要求很多 , 需要茶饼圆润、薄厚均匀、形状完美 , 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需要纯手工制作 , 这样的手法都是村民世代传承下来的 。
茶饼定型之后 , 根据茶叶的品质进行压制 , 放入压制磨具中进行压制成型 , 根据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量及时调整压制的压力、次数、时间 。
定型成功之后的需要放置成常温 , 从布袋中完整地拿出来 , 再将茶饼晾晒在指定位置 , 晾晒的位置要保证温度、湿度统一 , 这样才能保证茶饼整块味道一样 。

一般情况下需要阴干1到2天 , 再进入烤房进行低温烘干 , 烤房的温度需要控制到40度以下 , 阴干的时间和烤房烤制的时间都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根据各种因素改变时间 。
整个制成茶饼的过程需要七个大步骤 , 每一步都需要制茶人拥有丰富的经验 , 靠着经验去掌握茶饼的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