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思极恐的说法:石油其实并非埋在地下生物变成的?( 二 )


苏联方面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 成果斐然 。 被西方科学家认为是晶基地质不毛之地的第聂伯-顿涅茨盆地有了重大发现 。 他们在那里一共钻井61口 , 其中37口具有商业开采价值 , 成功率高达60%(美国的勘探成功率只有10%左右) , 而且那里发现的油田面积可以与阿拉斯加北坡的巨大油田相媲美 。
冷战时期 , 苏联科学家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作为国家高级机密 , 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 , 五角大楼才开始意识到苏联掌握理论的战略意义 。 美国在沙特、科威特、伊朗等国大肆抢占石油资源的同时 , 苏联人却在埋头苦干 , 在号称石油荒原的西伯利亚勘探出11个大油田和1个超级油田 , 使苏联在198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
苏联人用一个假设讽刺西方石油化石学说:以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沙特的加瓦尔油田为例 , 按照石油化石学说 , 要生成该油田已产出的石油 , 需要一个长、宽、高各30公里的立体空间 , 在里面填满恐龙肉 , 而且还要100%转化为石油 。 这简直是荒诞至极 。

石油利益链需要谎言
1998年 , 俄罗斯、非洲、亚洲都发现了许多大油田 , 全球油价暴跌 , 这时“哈克特现象”再现 , 英美石油巨头再次抛出石油峰值论的升级版 , 授意爱尔兰石油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法国石油地质学家让·拉哈瑞尔联名在《科学美国人》上刊发标题为“廉价石油的终结”的文章 。 文中再次预测石油产量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预测不攻自破 。
在石油服务企业担任首席执行官的迪克·切尼对坎贝尔的观点表示赞同 , 强调石油是一种稀缺资源 , 战略意义重大 。 2000年11月 , 切尼同小布什搭档在美国大选中获胜 , 出任副总统 。 上任后他们很快将黑手伸向了中东 , 出兵伊拉克 。 后来人们才明白 , 原来切尼的中东石油战略 , 就是将石油抢过来 , 送给英美的大石油公司 。
由石油商人出任政要 , 并为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代言 , 这种政商勾结在美国屡见不鲜 。 他们主导了各种阴谋的实施 。 石油链条将各方利益的串联在一起

西方精英们长期肆意操纵各种商品的价格 。 在这种背景下 , 石油价格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因素、供需因素、科技因素的变化 ,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英美集团的利益诉求 。 只要这种利益主体的控制力还在 , 就将会作为终极因素而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 , 干扰并最终决定产品价格 。
他们打着民主的旗帜 , 喊着维护世界安全的口号 , 目的是掠夺和控制石油——这一世界工业的命脉 。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 他们不惜以阻碍世界科技文明进步为代价 , 限制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建立服务于自己体系的国际组织 , 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催生经济萧条 , 制造恶性通胀;发动军事战争 , 建立单极霸权;使用“休克疗法” , 限制他国工业发展;石油价格人为挂钩美元 , 扰乱全球经济秩序;控制媒体误导大众 , 延误科技文明进程;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无尽的饥荒、痛苦和死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