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文章图片


最近安全气囊和碰撞传感器引得全网讨论 , 不少人也让我们聊聊看法 。 我们发现不少朋友还不了解气囊本身的运作机制和设计策略 。 尤其是“老子车都撞烂了 , 气囊一个没弹”更是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 。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
气囊
不炸更难!

首先大家必须要明白 , 想让安全气囊“炸开” , 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 如果你想要那种“一碰就炸” , 其实比较容易 。 安全气囊的难点是什么?是如何让气囊不“炸” 。

车辆低速行驶(30公里每小时以下)发生碰撞时 , 不能炸;停车或急刹车时 , 不能炸;窄路、错车 , 发生轻微摩擦、剐蹭 , 不能炸;50公里时速 , 车轮压坑后爆胎 , 不能炸;50公里时速 , 横穿火车铁轨 , 不能炸;车辆飞坡腾空后落地 , 不能炸;开车上台阶走过街天桥 , 不能炸;即便是高速行驶 , 前方飞石击穿保险杠 , 正中前部碰撞传感器 , 同样也不能炸;当然 , 如果你正在气头上 , 摔车门、摔后备厢盖 , 哪怕直接朝着B柱内的气囊传感器踢两脚 , 同样不能炸……

所以这对于碰撞传感器、气囊传感器 , G值传感器的标定 , 如何避免气囊误炸 , 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 即便是像博世、奥托立夫这样的顶级大厂 , 干这件事都很累 。 在实验室做试验是一回事儿 , 生活当中的碰撞事故千奇百怪 。 所以事实上 , 安全气囊的设计目标是如何让气囊不“炸”!
策略
各家有所不同


通常情况下 , 实验室中的碰撞要求 , 碰撞角度与车头中轴线左右各成30°角 , 也即是大概60°的范围 , 垂直撞击刚性物体 , 加速度为“-40g” , 气囊才会弹开 。 但实际上生活做 , 很难做到 , 比如 , 你撞到了缓冲隔离带 , 钻进对方车底 , 或者撞上一辆吸能溃缩更好的车 , 甚至在碰撞之前 , 你还会踩刹车降速 , 都会影响气囊触发条件 。

必须要明确气囊是否弹开 , 避免误炸 , 碰撞传感器不是单一的判断指标 , 还需要通过车辆的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轮速传感器、制动传感器、电子陀螺仪、气压碰撞传感器……向气囊电脑传递相关数据 , 再判断是否有必要弹开气囊 , 弹开哪一个位置的气囊 。
【“老子车都撞烂了,气囊一个没弹”,因为车头没有碰撞传感器?】
因此这就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气囊策略 。 虽然各个汽车厂家的气囊工作原理都一样 , 气囊如何弹开 , 气囊触发条件又是什么 , 各家都有自己的“小秘密” 。 比如 , 有些厂家在正面40%偏斜碰撞中 , 选择气囊全开 , 哪怕是左右两侧的侧气帘也都全部打开;而有些厂家只弹出主副气囊 , 气帘和座椅侧气囊不弹 。 这就是不同厂家的气囊策略 。 比如 , 标致雪铁龙40%碰撞时 , 侧气囊就不弹 , 原因很简单 , 如果交通事故比较复杂 , 车侧可能会遭受到二次撞击 , 那么还有一次弹开侧气囊的机会 , 这就是法国车考虑问题的思路 。
碰撞
只为通过测试

由于欧洲E-NCAP的碰撞测试中 , 没有正面25%偏置碰撞测试 , 只有正面40%偏置碰撞 。 所以在碰撞全过程来看 , 因为冲击力比较大 , ACU接收到了主传感器信号已经超过阈值 , 那么车头部分没有前碰撞传感器UFS , 就显得无关紧要 , 毕竟碰撞测试能通过 , 才是关键 。

对于美国IIHS碰撞测试来说 , 有25%碰撞测试 , 甚至还有柱状测试 , 所以只靠ACU的主传感器 , 很难做到真确无误的弹开气囊 , 所以需要安装前碰撞传感器UFS , 辅助气囊准确且快速的弹开 。

国内的C-NCAP基本上沿用了欧洲E-NCAP的测试标准 , 同样没有25%和柱状测试 。 直到前些年中保研的出现 , 直接照搬了美国IIHS的测标准 。 所以目前中国的碰撞测试机构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且严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