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根据世界各国的不完全统计:全球4级以上地震每年有上万次 。 在上篇文章中 , 我们知道:地震就是地球内部的指路明灯 。 当科学家通过地震仪的观测 , 这些上万次的明灯 , 可以照亮地球内部的结构 。
科学家发现:在地震仪的观测中 , 当地震的纵波到达第一个界面后 , 其波速由开始的6 - 7千米每秒 , 突然上升到8.1千米每秒 , 这说明什么问题?
这就显示:物质密度发生了变化 。 界面以上部分就称为地壳 , 界面以下部分就称为地幔 。 这个面是当年的莫霍罗维奇所发现的 , 因此 , 科学界简称莫霍面 。
当然 , 地震波的观测 , 同时在大陆和大洋上进行 。 两个地方 , 第一圈的波速不一样 , 深度也不一样 , 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小编在这里告诉大家:这说明陆壳和洋壳的厚度不同 , 物质成分也不同!地质学家发现:陆壳最厚可达70千米 , 洋壳最薄仅5000米 。
并且 , 陆壳和洋壳二者密度依旧有所不同!陆壳密度小 , 洋壳密度大 。 因此 , 平均算起来:地壳物质的密度为2.8克每立方厘米 。
此时 , 地震波继续穿行 , 从地下平均50 - 250千米处 , 地震波速较低 。 科学家探明 , 此时的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 , 液态含量1 - 10% 。 这一低速带被地质学家称作软流圈 。
众所周知 , 软流圈易发生塑性流动 , 给上面固体岩石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 软流圈之上 , 是上地幔的顶部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 也可叫岩石圈板块 。 正是有了软流圈 , 大陆或岩石圈板块才能够漂移 。
当地震波到达地下2900千米 , 横波突然消失 , 纵波速度由原先逐渐加快的状态 , 突然变慢 。 再次由13.3千米每秒降为8.1千米每秒 。 针对于此 , 科学家发现:物质密度又一次发生了变化 , 而且地震波碰到了液体状态 。
这个界面是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1914年发现的 , 我们称之为:古登堡面 。 古登堡面的上方是固体地幔 , 古登堡面的下方为地核 。
地幔占地球总质量的67% 。 地震波速在1000千米处还有明显变化 , 根据此时的变化 , 科学家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 。 科学家推算出:地幔底部的物质密度为5.5克每立方厘米 。
地震波还向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情报 。 它探索出地核是密度为10 - 11克每立方厘米的物质;并且根据波速变化分出了外核和内核 。
其中 , 外核深度约为2900 - 5000千米 。 由于纵波速度的急剧降低 , 横波传到地幔的底部消失不见 , 说明刚性为0 。 科学家认为:外核是由铁、镍、硅等物质构成的熔融态或液态的物质组成 , 其中镍含量达10% 。
当科学家继续探测内核时 , 地震纵波和横波都存在 。 因此 , 我们判断内核是固态的 。 深度约5000 – 6371千米 。 地核的密度很大 , 即使是我们熟知的——最坚硬的金刚石 , 在这里也会被压成豆腐一样柔软 。
除了巨大的压力之外 , 这里的温度高达4000 - 6000摄氏度 。 因此 , 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在地球南北半球各找一个点 , 做一个笔直穿过地核中心的洞 , 人从北进南出有什么感觉吗?
物理学的理论证明:如果从地表挖出一个贯穿地心的真空直洞 , 连接南北半球2点的直线 。 通过球心 , 那么人在地心隧道里坠落就只受重力影响 , 靠重力穿过地球 , 从南到北的单程旅行时间不会再久 , 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 。
【“煮熟的鸡蛋”——地球内部圈层!穿越地球的内三圈的神秘旅行!】当然 , 这个设想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 地核内部的高温高压 , 如同地狱一般 , 恐怕会将穿越的人们直接气化 。 不过 , 假如有一天这个方式真的实践成功了 , 相信地心的旅行也将真正的开始 。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 快来关注科学新视界
推荐阅读
- 当心入侵!天文学家预测银河系潜藏着「恶意外星文明」
- 天眼发现超级地球,与地球相似度高达99%,或存在“第二人类”
- 抗癌前沿|科学家宣布为首名人类患者注射了癌症杀伤性溶瘤病毒
- 爱因斯坦毕生研究得出结论:宇宙是人为制造?人类存在并非偶然?
- 神秘的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在珠穆朗玛峰上获取的5个奇妙发现
- 不是37度,人体温度在下降,科学家:不会很快停止,什么原因?
- 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中心会“呼吸”,会像脉搏一样跳动
- 美GPS威胁火箭发射?发射场附近的异常信号,究竟有何目的?
- 地球上会飞的最大鸟类:阿根廷巨鹰,比人还重是如何飞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