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500强到造假600多亿,又一个企业标杆崩了!


从中国500强到造假600多亿,又一个企业标杆崩了!



作者:赛文 , 编辑:小市妹
“连续5年财务造假 , 累计虚增收入615亿元 , 累计虚增利润119亿元” , 胜通集团的惊天财务造假案数额巨大、手法拙劣、牵扯多方、余震不断……而曾经轰动一时的康美药业造假案 , 虚增营收甚至不及胜通的一半 。
一手策划这场骗局的胜通董事长王秀生 , 很长时间以来都与“踏实稳重”“勇于创新”“慷慨仗义”这些正面标签相伴 。 无论是全国五百强企业、“轮胎钢帘线大王”的名号 , 还是山东省劳动模范的个人荣誉 , 这些承载着王秀生三十余年心血的成果 , 都被他亲手写下破产转卖、失信违法的终局 。
短短五年间 , 从“劳动模范”到诈骗惯犯的堕落 , 王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从包工头到企业家】
胜通集团的从无到有 , 源自王秀生极为朴素的一个想法——挣大钱 , 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
1966年 , 王秀生出生于山东东营垦利 。 家境十分清寒 , 王秀生从小就很孝顺懂事 。 毕业后 , 王秀生按部就班地参加了工作 , 他每天勤勤恳恳 , 同事们对他也多有好评 , 但是平淡生活不起波澜 , 微薄的工资也未能让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改观 。
偶然的一次 , 王秀生发现建筑行业利润惊人 , 他创业当老板的想法就再也按不住了 。
1987年 , 胜通集团的前身——垦利县胜通建筑安装公司正式成立 。 王秀生从这个乡镇小作坊开始进军建筑业 , 一片接一片地拾起他的商业拼图 。
在辛苦创业八年后 , 手里攒下些钱的王秀生等来了把小工厂进行大升级的时机 。
他当时的一个判断是:建筑材料想翻身 , 必须靠技术 。
于是 , 1995年 , 王秀生找到山东建筑材料大学 , 由他出资支持实验室研究 , 在学校和工厂二者的通力合作下 , 一种新型中高压复合玻璃管道一次性试车成功 。 这种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 受到国内各大油田的欢迎 , 王秀生自己摸索出的这条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 , 帮助他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
王秀生没有满足于此 , 他认为产学研结合的路要继续走 , 但是要想企业真正做大 , 还需要一个拳头产品 。
当时 , 胜通玻璃管道和无磷洗涤剂等化工项目都效益不错 , 王秀生不顾反对声音 , 决意开发钢帘线项目 。 因为经过对市场细致地观察和调研 , 他认定轮胎行业对于钢帘线的需求巨大 。 2003年 , 胜通暂缓了化工项目扩建 , 转而投入12亿元的资金 , 引进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 , 上马了子午线轮胎钢帘线项目 。
事后证明 , 王秀生赌对了 。
钢帘线项目一经问世便在市场上大出风头 , 此后王秀生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 胜通一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生产商 , 被称为“黄河三角洲的明珠” , 连续九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 巅峰时期年营收超过400亿 , 市值一度超过两百亿元 。
企业办得好 , 各种荣誉也开始如雪片般向王秀生飞来:“全国优秀诚信企业家”“中国十大科技创新经济新闻人物”“山东省劳动模范”……他被当地政府奉为座上宾 , 加入企业家咨询顾问团 。
2010年前后 , 名利双收的王秀生 , 正是春风得意 。
【义薄云天 , 火烧连营】
客观地讲 , 在当年 , 无论是胜通集团还是王秀生本人 , 其实还算是配得上那些荣誉和嘉奖 。
支援边疆、救灾捐款、助学助残……处处都有胜通集团和王秀生的身影 。 那么 , 是什么拖垮了如此“讲情义”的胜通?
首当其冲的便是山东东营当地有名的地炼“担保圈” 。
背靠着胜利油田和黄河入海口的双重区位优势 , 山东东营接连涌现了一大批民营地方性炼化企业 , 成为了我国北方的民营经济重镇 。 巅峰时期 , 仅此一地就有18家民营企业入选全国500强 , 且全部集中在石化、纺织以及轮胎生产等行业 。
东营的这批企业家大多跟王秀生一样 , 在经济大转型的年代勇敢地抓住机会 , 拉扯起一家家庞大的家族企业 。 这些人年龄相仿、个性相近 , 行事低调 , 办的企业又都集中在炼化的上下游 , 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做产品 , 彼此之间也不免相互照应 。
为了能够扩大生产规模 , 这些民营企业首先要跨过资金关 。 借债需要担保 , 而本地恰好有这么多同样需要解决资金问题的民企 。 于是 , 东营的地炼企业们抱团取暖 , 以一种“你保我 , 我保他 , 他保你”循环互相担保的方式发债借款 。 在东营 , 七成以上的民营企业都需要依靠互保圈的担保获取银行贷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