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 自欺欺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看不起那些自欺欺人的人,认为他们幼稚,懦弱,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自欺欺人 。
我们努力之后,自然希望得到与努力相匹配的结果,但世事无常,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努力的结果,能力、任务难度、运气 。
面对赤裸裸令人失望的现实,我们难免会选择欺骗自己 。
“这只是运气不好 。下次我肯定能做好……”
“别人都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只要你比上次更加努力,你一定会实现你的目标……”
失败后你会这样安慰自己吗?
我们谁都不想失败,但总有人失败 。有时候,你引以为傲的,只是别人的起跑线 。社会就是这么残酷 。如果不自欺欺人,我们可能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
失败后你会怎么做?
失恋后,你会怎么选择?
当你发现自己远远落后于周围的人时,你是什么感觉?
我们的麻烦总是又多又奇怪 。它们充斥着我们的头脑,让我们焦躁不安 。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让自己振作起来 。在这个阶段,“自我安慰”只是一种形式,我们会用其他方式调整心态 。
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因素”存在“不协调关系”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
什么是认知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体验,或者一种观念,或者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
【“自欺欺人”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有效手段 自欺欺人】所谓非合作关系是指一种“矛盾”,包括逻辑知识的冲突、文化价值观的不一致、道德伦理的冲突、知行差异等等 。我们来举例分析一下 。
认知失调当一个事件不符合我们的正常认知时,我们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只是一小部分,各种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比如蜥蜴人是否存在?火星上有生命吗?
无法理解是一种常态,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多如牛毛,认知失调在所难免 。
费斯汀格认为,当认知失调发生时,人们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感,他们渴望消除这种焦虑 。也许这就是人类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大原因 。对于人类来说,“无法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
其次,社会文化冲突也会造成认知失调 。
在我国,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对公民的要求,集体大于个人 。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必须让步 。
这些社会和文化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而且已经有很多年了 。我们的一切言行都与它们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 。
但在很多西方国家,个人利益至上,在集体和个人面前,后者无疑更重要 。
现在各国都把文化输出放在战略位置,各种文化价值观激烈碰撞,人们难免会产生认知失调 。
当我们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选择?拯救自己,还是牺牲自己为集体服务?
每个人都会面临这种困境,你必须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做出选择,否则你会被焦虑所困扰 。疫情期间,许多美国人没有戴口罩,高举“自由”的旗帜 。这些行为是中国人无法理解的 。有没有可能连生命都不是自由所必需的?
这是社会文化差异导致认知失调的典型例子 。面对社会文化冲突,我们能做的就是辩证看待,尊重多样性 。
再次,概念层面的冲突也会造成认知失调 。概念水平如何?你可以理解为观点立场,也可以理解为思维方式 。当你和父母吵架时,你是如何看待对错的?
从你自己的角度来说,父母的控制欲和小题大做让你感到厌烦;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能只是为了你好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先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但善于换位思考的人难免会感到不安和焦虑,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过于激烈,因为他们总是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 。
比如从个人角度来说,垃圾分类就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保护环境的好措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可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得出的结论是大相径庭的 。通常我们会不可避免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多为自己考虑,但这也意味着认知失调的出现 。
如何平衡不同层面的观念冲突,如何做出系统、全面、准确的判断,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
此外,新旧体验的矛盾也会造成认知失调 。
所谓新旧经验矛盾,是指新行为与旧经验的矛盾,即“知行不同” 。换句话说,做你之前认为的事情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你的行为与你之前的想法相矛盾,那就说明你有认知障碍 。
可以说,紊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紊乱之后,通过一些方式来平衡自己的认知,从而消除焦虑和紧张 。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费斯汀格认为,大多数时候,认知失调的发生是伴随着某种行为的出现,也就是当我们经历焦虑时,该行为通常会发生 。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消除这种焦虑,这也涉及到本文开头提到的“自欺欺人” 。
可以说,我们几乎所有的成败经历都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包括社会比较和社会比较 。
成功使人体验到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而失败则使人产生认知失调,因为此时我们行为的消极结果与我们对自己的积极认知不符,这也是认知失调的一大来源 。
失败后,我们的身心会有挫败感 。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可能会变得抑郁 。这个时候,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选择性忽略可能伤害自己的负面因素,以此来关注正面因素 。
成败归因在生活中,最常用的自欺手段是属性,也就是对一个事件起因的判断 。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通常包括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
如果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足,那么我们就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情绪 。对于每个人来说,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其实就像承认自己天生不如别人,所以无力感会油然而生,甚至会怀疑和否定自己 。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努力,我们通常会感觉更好,就像一些学生在考试失败后自我安慰,以不努力为自己学习能力不足开脱 。
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现象 。我们自然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所以,在归因的因素中,“努力不够”和“运气不好”成了我们为自己开脱的最好借口 。
此外,我们会用自私的偏见来欺骗自己 。
自我服务偏见强调人们总是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和他人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而将自己的失败和他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 。
一般来说,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强,努力 。别人成功的时候,大多靠运气;当你失败的时候,你觉得自己倒霉;别人失败的时候,是对方能力不足 。
顾名思义,这种社会认知其实是一种偏差 。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我们的自我价值,而不是做出客观的解释 。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习惯 。
当成功或失败发生时,我们的大脑往往在进行任何深入分析之前,就用自我服务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攻击他人,从而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说自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对我们适应社会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总是消极的 。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失败,所以自欺欺人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在我们知道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其消极的一面 。
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界因素,我们可能会变得自大、傲慢、愚蠢,因为一旦遭遇挫败,我们的大脑就会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我很有能力,这种情况一定是不可控的外力造成的 。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会反思自己,改正自己的错误,不知道自己缺点的人也就失去了自强的资格 。
那些沉迷于以自己为荣而否定他人的人更危险 。他们把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看不到事情的偶然性,认为所有的成就都来自于自己,这显然是不真实的,也是极端的 。
他们体会不到别人成功的快乐,无法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快乐,总是对别人产生病态的嫉妒,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思想境界都是一种毒害 。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过度保护其实也是自私的 。如果任由这种心态发展下去,很可能会被群体孤立 。
自欺欺人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有利也有弊,但很有必要 。
对我们来说,知道它积极的一面显然更重要 。如果我们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自欺欺人永远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利器,简单却实用 。
推荐阅读
- 手指甲上出现“竖纹”,暗示身体遇到哪些麻烦 指甲有竖纹是身体的什么信号
- 贾湖遗址“骨笛” 贾湖骨笛
- 别只会说“早生贵子” 新婚祝词
- 民族精神的传承,民族团结小故事
- “小米”创始人,雷军的创业故事
- 一喜一忧皆心火,来年来年等来年
- 开平市“创文再出发”宣传标语
- “东亚病夫”一词的来历 东亚病夫
- 立夏节气的优美文案
- 上坟水果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