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和熟人一起去旅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和熟人一起去旅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和熟人一起去旅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最好不要和熟人一起去旅游?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懂了

同事小柔 , 兴高采烈地说自己要和家人以及相熟的几个邻居去自驾游 。 出发前的她对这次行程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 毕竟谁不喜欢红尘作伴、潇潇洒洒地去看看这世界呢 。
但自驾游回来的小柔 , 完全没有看过世界的兴奋 , 反而是一脸的疲惫 。
当被问及旅行怎么样时 , 小柔一脸的厌弃 , 抱怨之词倾泻而出 。 倒不是因为行程劳累 , 而是一起旅行的人太糟心了 。
整个旅行过程中 , 因为想法、消费观念、作息习惯等不同 , 一行人心力交瘁格外的不愉快 。 比如邻居A每次去一个新的地方时 , 出发前都会迟到一个多小时 , 好几次因为邻居A的迟到导致大家没有吃到当地美食 , 或者没有看到计划中的景色 。

再比如邻居B总在大家消费的时候 , 说各种讽刺难听的话甚至干涉自己的消费 , 但是碰到她自己喜欢的东西或想要买什么的时候 , 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 , 也不管是否会耽误大家的行程 。
一个星期的旅程结束后 , 很明显大家对彼此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 , 不再有往日的亲密 。
其实在此次旅行之前 , 小柔一家和几位邻居关系的状态是相当不错的 , 平日里各忙各的偶尔聚在一起吃饭聊天 , 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 但他们都低估了关系的脆弱性 ,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人和人之间应该有合理的边界 。
朋友是分类别的 , 适合一起吃饭的朋友可能不适合一起打球 , 适合一起工作的朋友可能不适合旅行 , 适合和你聊聊鸡毛生活的朋友也可能不适合聊哲学 。

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 , 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 , 对方总有不合你心意的地方 。 我们之所以对一个人失望、疲惫、心生不满 。
是因为我们对对方有期待 , 我们渴望那些和自己有亲密往来的人 , 能够完全地符合自己的预期 , 希望他们说的话做的事和自己想象的一样 。
可是那只是你的希望 , 并不是真实的对方 。 现实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自成体系 , 且不容侵犯 。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认知不协调” , 指人们对某件事情的认知和事实本身不相符 。 费斯汀格认为当不协调出现 , 人们的本能反应是减少或者避开不协调的存在 , 以保证自己心理状态的平衡 。

我们以为和熟人一起去旅行会非常美好 , 就是典型的认知不协调 , 当出现矛盾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密度降低 , 即可理解为回避认知不协调 。 而认知不协调的强度与个人的主观感受联系非常紧密 , 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 , 就有可能会看不到这个人身上的缺点 。
要减少认知不协调对个人的影响 , 途径有三:
一、改变行为 , 让自己的行为和认知符合 。
二、改变态度 , 使其符合行为 。
三、引进新的元素 , 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
将这一原则延伸到人际关系中 , 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如果你真的想要和熟人一起去旅行 , 那么在旅行之前就应该了解好彼此的习惯、想法等 , 如果有无法调和的不一致 , 那就不要一起旅行 , 以免影响关系的亲密度 。
如果在明知彼此步调不一致的前提下 , 你们还是选择了一起旅行 , 那么在旅途的过程中产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 就不要抱怨承受即可 。

期望和结果一致 , 关系就不会因此而恶化 。 可遗憾的是我们周围有太多人混淆自我期望和现实了 , 所以与其说是价值观、行为模式的不同让他们痛苦 , 不如说是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将他们拖向了复杂的深渊 。
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并非是朝夕相处 , 而是保持距离、彼此尊重 。 给关系喘息的空间 , 它才能健康长久地维系下去 。
作家三毛曾说:“朋友再亲密 , 分寸不可差失 , 自以为熟 , 结果反而隔离 。 ”
不和熟人一起去旅行并非是不懂人情世故的表现 。 恰恰相反 , 正是因为深知人性多变 , 且不愿破坏现有的关系 , 才会保持距离 。 对于朋友 , 应当遵循两个原则:熟不逾矩 , 熟不越界 。

在相处的过程中 , 不要以熟识为借口而忽视应该保持的分寸感 , 勿要事无巨细地参与对方的生活 。 人和人之间的界限一旦被打破 , 麻烦和冲突就会如暴风雨般袭来 , 那时关系再无回转的余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