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 , 除了结构表现和其他地质结构不同之外 , 撒哈拉之眼的组成也和其他“类似“的地质结构不同 。
在撒哈拉之眼的圆形中心 , 沉积岩为结构的主要成分;而在撒哈拉之眼的边缘 , 其岩石大都是奥陶纪的砂岩 。 在相同一片区域中出现不同时期的岩石 , 显然不能用撞击来进行解释 。 仅从这一点来看 , 撒哈拉之眼和陨石撞击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
不仅如此 , 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进程之中 , 其实绝大多数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都是出于地球自身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 即便真的是因为地外陨石撞击而出现的一些地貌 , 最终也会在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
在进入20世纪之后 , 随着社会和工业的发展 , 地质学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 。 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 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质探测考察运动兴起 , 地质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 曾经许多错误的理解也一一被纠正过来 。
按道理来说 , 在正常情况下 , 陨石撞击说应该很快被反驳才对 , 可为何很多人始终执着于此呢?
陨石撞击说以撒哈拉之眼为例 , 现代许多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形成原因是地球自身的变化 , 可依旧有部分人认为这是陨石撞击所产生的 。 除去很多凭空想象的猜测之外 , 剩下的主要是对陨石撞击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 。
在这部分人看来 , 陨石撞击地面之后 , 巨大压力导致周边地壳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 从而让地质结构发生一系列未知的变化 。 可事实上 , 这种“未知“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
在现如今人类科技的帮助下 , 陨石撞击地面将会出现的所有情况都能够被预测出来 , 并以数据以及模拟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人类眼前 。 如果始终将”未知“当作借口 , 人类根本不可能获得进步 。
当陨石撞击地面之后 , 第一时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 导致整个地面开始下凹 , 而接触点两边则受到挤压开始凸起;
在这之后 , 地表的碎屑不受控制地向四周飞去 , 陨石则继续向下挤压;最终 , 坑洞中心以及周边都会有小小的凸起 , 整个坑洞固定出完整的形状 。 可无论如何 , 绝不会表现得像撒哈拉之眼一样均匀 。
简单来说 , 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利用雨滴进入水池来进行推测 , 只不过受压力和密度的影响 , 两者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和最终形态稍有不同罢了 。
除此以外 , 在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周围 , 一般都会有大量残留的陨石碎片 。 可在撒哈拉之眼周边 , 人们完全没有发现任何陨石碎片 , 这也从侧面证明 , 撒哈拉之眼的形成和所谓的陨石撞击没有任何关联 , 根本原因还是撒哈拉之眼地区 , 自身环境的变化影响导致的 。
穹窿构造经过多次实地勘探以及数据分析 , 科学家们最终认定撒哈拉之眼是在地形抬升以及地貌侵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 早在数十万年前 , 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 , 撒哈拉沙漠下的岩石逐步上升 , 并逐渐从沙土之中涌现出来 。
在这之后 , 岩石自身受到风吹 , 日晒以及雨淋的影响 , 一点一点的风化形成凹地 。 可如果仅仅只是这个成因 , 撒哈拉之眼也更应该偏向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凹地才对 , 又怎么出现一圈一圈的变化 , 形成类似眼球的模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撒哈拉之眼当中 , 岩石组成的成分不一样 。
例如撒哈拉之眼最外层的奥陶纪砂岩和圆型中心的沉积岩 , 承受外部压力侵蚀的能力自然也不一样 。
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 , 承受能力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恰好就是不同半径的圆环大坑 。 在撒哈拉之眼中 , 这些圆环大坑恰好组成了三个同心圆 , 所以我们如今才能够看到这个十分奇异的“眼睛“ 。
在地质学之中 , 地质学家将这种运动规则称之为穹窿构造(一种特殊形态的发育在地台盖层面上的背斜 , 形态大致呈圆形 , 中部呈穹窿状) 。
从科学角度来看 , 地质构造运动让局部沉积岩层上拱出现在地面之后 , 类似撒哈拉之眼一样的地貌是很有可能形成的 。 只不过最终具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 这就是我们无法判断的了 。
不仅如此 , 撒哈拉之眼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短距离内三种不同岩石层次的变化 , 这也是地球上其他地方很难能够满足的 。
如果我们能够对撒哈拉之眼进行深入研究 , 并通过外部表现去推测撒哈拉之眼曾经经历的变化过程 , 那对于人类了解地壳演化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
推荐阅读
- 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会把地球上的氚给用光吗?本来就只有几公斤
- 动物界最疯狂的动物,一次交配时间长达14小时!?用生命繁衍后代
- 距地36.5光年!红矮星周围新发现超级地球,温度宜居有液态水
- 厉害了我的国!2035年我国有可能用上来自太空的电!
- 计划耗时9个月!NASA召集顶尖科学家,启动针对不明飞行物的研究
- 科学家将婴儿和猩猩一起抚养,数月后慌忙终止实验,差点酿成大货
- 人类真站食物链顶端没天敌吗?科学家指出一动物,差点吃光人类祖先
- 动物趣闻:消失的远古生物,有袋类动物中的猛兽——袋狮
- 俄科学家:“国际空间站充满细菌微生物,可能会感染很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