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


前两天 , Steam上架了一款相当另类的游戏 。
这个游戏叫做《6栋301房》 。


之所以说它另类 , 是因为 , 它不仅是一个游戏 , 更是一个“阿尔茨海默症模拟器” 。
我们曾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看见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形象 。 他们大多仿佛记忆倒退回幼儿 , 有的认不出子女 , 有的一语不发 , 也有的仍然沉浸在回忆中 。

不过无论在众多虚构作品里 , 我们得以认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 似乎大多数时候都仅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 。
而这个由中国大学生团队帧间工作室开发的游戏《6栋301房》 , 则打破常规 , 试图直接以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第一人称视角 , 来讲述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 。

所谓阿尔茨海默症 , 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 。 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 临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 而且迄今病因未明 。 由于阿尔茨海默症多发于65-70岁以后的人群 , 因此得名“老年痴呆” 。
那么 , 他们眼中的景色 , 在我们看来 , 会是怎样的世界?究竟要用怎样的游戏形式 , 才能模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日常生活中种种恍惚又失认的症状呢?
帧间工作室的给出的答案是:走迷宫 。

(开局 , 玩家需要插入钥匙才能进入标题画面)
《6栋301房》是一款“叙事解谜游戏” 。 在流程中 , 游戏分为左右两个画面同时进行 , 左边展现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眼中的世界 , 而右边则同步展现真实的世界 。
像游戏开局 , 一日之始 , 主角从床上醒来 , 睁眼所看到的天花板 , 就被呈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 。

相较于右边现实世界中的顶灯、窗户、橱柜等等复杂物件 , 左边主角眼中的世界 , 仅由非常单纯的几何线条轮廓所构成 。 而左边画面正中心的圆点 , 则是需要玩家操控移动的“认知焦点” 。
操控主角起床走出卧室 , 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安排所呈现的效果 。

阿尔茨海默症的常见临床症状 , 就是失去了部分将视野中的内容直观地转化为可供认知的信息的能力 。 而在游戏中 , 这种认知障碍则被表现为:我们所看到的万事万物 , 都被抽象简化成了轮廓与线条 。
游戏还使用视野框来模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日常的认知受限状态 , 狭窄的视野让玩家只能认知到注意力焦点周围的小范围空间 。

在患者的世界中 , 我们能在走迷宫的过程中找到各种和简陋线条脱节的“花花草草” , 这些花花草草则对应了右屏现实世界中可交互的物品 。 玩家就需要通过控制左侧意识画面中注意力焦点的移动 , 以控制右侧现实画面中视线焦点范围移动 , 通过左边的花的引导 , 来观察现实空间的物品 。
这些显眼的“花”的加入 , 则体现了一种患者需要强刺激强引导的病态认知习惯 。

(花费半天力气 , 才终于看到当前时间)
另外 , 身为患者 , 主角每天需要服三次药 。

服用药物后 , 认知障碍症状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 表现在游戏中就是视野框范围的扩大 , 方便玩家寻找下一朵“花” 。
玩家需要做的 , 就是在这种堪称顶级折磨的狭窄迷宫中穿梭 , 找药 , 寻找下一个视野中的高亮物件 。
是的 , 这个游戏的所有“玩法” , 几乎就是走迷宫 。 可以说 , 没有任何游戏性可言 。
然而这顶级折磨的“游戏性” , 似乎却又异常真实地为我们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眼中 , 那万物失序的世界 。

是的 , 老年痴呆枯燥且痛苦的病症 , 原本就与“游戏性”这个词背道而驰 。 帧间工作室并没有借用太多花哨的创意与玩法设计来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世界增添所谓的娱乐色彩 , 而是选择了直观且严肃的形式 , 为玩家展现了患者失序的认知世界 。
而更重要的是 , 这是一个注重“叙事”的解谜游戏 。 游戏在还原患者真实现状的基础上 , 还用了一连串故事连接起了走迷宫玩法 。

在迷宫中 , 我们能找到不少带有浓烈回忆气息的物件 。 譬如 , 用了几十年的英汉字典:

主人公年轻时的工卡:

桌上压在玻璃板下的奖状:

某次考试的年级成绩表:

从这些线索中我们能够得知 , 游戏的主角曾经是一位高中英语教师 , 也是一名班主任 。 而且 , 在她的认知中 , “还有俩学生没进前250 , 得想想办法……” 。 她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自己早已退休 , 而这份成绩单也可能是数十年前的东西了 。

她早在86年就带了第一届毕业班 。

也早已离开校园 。

每天 , 她似乎都沉浸在曾经给学生播磁带的早读声中 , 看着学生送来的贺卡 , 在仅有的清醒意识中回味着大半人生的点滴 。 每一段整洁的手写字体 , 似乎都昭示着她的和蔼与刚正 。

于是 , 一个和蔼可亲的退休英语教师的形象跃然纸上 。
可惜 , 目前游戏还是demo状态 , 目前玩家只能游玩第一天的内容 。 这位老师背后发生过什么故事 , 还得等开发组进一步更新 。
除了这些内容外 , 游戏中还有一些相当浪漫化且意识流的表达:

一些物品上 , 甚至会长出红色百合花 。 这也许象征了扎根的记忆 , 也许是孤独成朵的碎片 , 又或许是患者眼中独特的情感留念 。 无论如何 , 这些浪漫的意象 , 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为病所困的家庭燃起的一丝生命的希望 。
帧间工作室说 , 他们想做的 , 是还原一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真实现状 , 希望让更多的人用她的眼睛 , 去看这个世界 , 体验游戏中的她所代表的“他们” , 记忆最后最真实的情感 。

截止2020年 , 我国已经有约1500万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未来阿尔茨海默症人群规模和比例还会进一步增长 。 目前 , 我国群众对阿尔茨海默症认知普遍依然较低 , 它所带来的的问题并不局限于病患本身的生理性创伤 , 还包括由于大众缺乏对病症的认知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
治病固然重要 , 认识病 , 也很重要 。

尽管当前游戏完成度还不高 , 但这群大学生为少数群体发声的热情 , 也为游戏这种艺术形式应当如何诠释其承担的社会责任 , 昭明了一个可贵的探索方向 。
【abyssals|一群中国大学生,用游戏还原了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精神世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