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舟十四号的3位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已经入驻中国空间站 , 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 。 在此期间 , 三位航天员要开展一系列太空试验 , 实施多次出舱行走任务 , 完成问天和梦天两座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的对接 , 实现空间站的全面建造规划 。
不仅如此 , 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将进行“太空会师” , 实现我国空间站首次在轨轮换 , 届时将有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 , 此后 , 在轨轮换将成为我国空间站运营的常态 。
从神舟十三号的王亚平到神舟十四号的刘洋 , 两次重要的“太空出差”任务中都有一名女性航天员 , 女性航天员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原因 , 会受到更多的外界关注 。 其中有一个问题让女性航天员(宇航员)面临极大的挑战 , 那就是她们在太空来了例假该怎么办?
1、为什么要有女性宇航员?
1963年 ,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瓦伦蒂娜?捷列什科娃进入太空 , 可在此后的20年时间里 , 再也没有女性宇航员进入过太空 , 直到1983年的美国女性宇航员萨莉?莱德才打破了这一现象 。
女性在人类开始太空任务早期 , 一直都被拒绝在宇航员这个职业之外 , 因为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 , 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 , 还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 , 以及紧急状态下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 , 最好是飞行员出身 , 而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女性非常少 。
不过各个国家在规划载人航天工程的任务中 , 都没有放弃把女性送往太空的想法 , 因为未来人类想要移居地外行星的话 , 女性必不可少 , 而且女性宇航员具有很多优势 。
在身材方面 , 女性宇航员身材小巧 , 太空行走时更容易控制身体的移动 , 可以更加灵活地完成一些细致的工作 。 在生理方面 , 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雌激素和镁的代谢方面优于男性 , 体内铁的含量和产生的废物较低 , 不容易出现血栓、铁中毒、血管痉挛、心律失常等问题 , 更加适合载人航天 。
女性宇航员对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加持久 , 耐寂寞的能力较强 , 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 , 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比较强 , 在长期飞行任务乘组中 , 女性宇航员的存在可以让工作效率更高、错误率更少 。 而且 , 女性宇航员进入太空也有利于全面开展医学研究 , 没有女性参与的载人航天 ,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 。
正如航天员刘洋所说 , 男性优于力量和耐力 , 而女性则胜在更加坚韧、细腻、低冲突性和亲和力 。 未来长期在太空狭小而幽闭的空间工作、生活 , 这对团队亲和力、融合性要求非常高 , 女性特有的亲和力和低冲突性可以降低乘组冲突性 。
总之在人类载人航天工程当中 , 女性宇航员是不可或缺的 , 她们在很多方面甚至比男性更加适合载人航天 , 对完成长期太空飞行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
2、女性宇航员会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知道 , 女性在生理特征以及身体素质方面与男性有所不同 , 但在太空环境下男女平等 , 太空不会因为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 。 这意味着女性宇航员在日常训练中 , 要承受与男性同等强度的训练 , 因此女性宇航员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高强度的训练 。
在太空 , 无论是小型太空实验室还是大型的空间站 , 其空间范围都不会太大 , 可供宇航员休息的场所十分有限 。 那么这对女性宇航员来说就会涉及隐私问题 , 在狭小的空间里 , 她们在休息、换衣服、洗漱等方面都不便利 。
推荐阅读
- 美国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看到了什么?为何开始相信“神创论”了?
- 刘洋与王亚平是同一批宇航员,在选拔中都是佼佼者,为什么她们级别却不一样?
- 天坑内环境幽暗,这里有生命吗?茂密的原始森林和独立的生态系统
- 每秒能跑30万公里,光子的动力来自哪里?怎么加速?
- 小行星接近地球,谁将保护地球免受侵袭
- 直径高达48公里,这只凝视太空的神秘“巨眼”,究竟从哪儿来的?
- 厉害了我的国!2035年我国有可能用上来自太空的电!
- 这些鸟长得像猫头鹰,又像青蛙
- 中国太空发电站超前技术,让人类不再为电发愁,拜登直呼教教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