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川渝为中心的西南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各具特色 , 既有相近性 , 也有独特性、互补性 。 四川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 ,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 全省拥有众多高品位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 比如“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佛教圣地”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 。 而重庆作为新晋网红城市 , 其本身就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 , 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 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 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峡谷奇观群——长江三峡、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条空中走廊”的长江索道、世界上最深的天坑——奉节小寨天坑等 。
如今 , 《规划》的发布让川渝两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更为紧密 。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历史上川渝就是一个整体 , 后来虽然行政上分割了 , 但川渝地区的血缘、文缘、地缘始终紧密相连 , 川东地区甚至主动融入重庆 。 这种高度的一体化 , 显示了川渝地区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 也为川渝地区文旅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统筹实施增添了必然性 。
“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改革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这三个建设定位既有战略高度 , 又有战术上的可行性 。 ”李小波分析称 , “创新改革高地”是政府管理手段 , 与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一起 , 具有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文旅协同发展样板”是区域合作范式 , 成渝毗邻地区共建文旅园区 , 非毗邻地区打造遥相呼应的产品 , 通过文化异质性激发受众好奇心、文化关联性连接受众情感度 , 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共同推动区域文旅发展;“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是产品打造和视野扩展重点 , 目的在于吸引未来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质产品、布局国际一流设施、提供国际化标准服务 。
政策利好背后
不可忽视的问题
根据《规划》 , 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 是引领区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我国文化和旅游新发展空间、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 。
作为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责任主体 , 近年来 , 重庆市和四川省密切互动 。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 , 两年来 , 川渝两地共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3份、成立合作联盟11个、推动重点任务107项、推动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0余个、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0多个 , 实施了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五华山康养旅游度假区等8个重大项目 , 累计投资41.68亿元 。 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 , 两地文旅部门还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 , 先后召开了4次联席会议 。 而《规划》的提出 , 标志着川渝文化旅游合作进入了全产业链协同合作的新阶段 。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核心在解决三大矛盾 , 即经济竞争中如何实现合作共赢?文化差异中如何实现情感认同?要素分散中如何实现有机整合?”李小波建议 , 政府层面 , 应推动跨行政区域合作 , 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调控力、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力、区域合作的经济共赢力、旅游服务的无区界共享力;文化层面 , 应打造具有文化认同感的“线路遗产” , 既然是“走廊” , 必须抛弃以前成渝竞争长期的“口水战” , 形成合作“口碑效应” , 打造巴蜀文化走廊、景观走廊、产业走廊、生态走廊;市场层面 , 实施文化差异化与服务一体化策略 , 凸显巴文化与蜀文化各自的特色 , 展示“近者悦” , 吸引“远者来” 。
孟立联认为 , 《规划》的印发无疑为巴蜀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系统开发和综合开发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 随着《规划》的实施 , 巴蜀文化旅游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 “需要指出的是 , 川渝地区的行政壁垒不仅在于省级 , 也还有市级、县级 。 川渝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应当遵循改革先行理念 , 只有突破了体制束缚 , 突破了利益藩篱 , 川渝地区的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 ”孟立联强调 。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