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

关于武则天 , 这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 , 历来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 , 在民间故事中对这位女皇帝有各种不同的评价 , 角度也各不相同唐代前期 , 由于所有的皇帝都是她的直系子孙 , 并且儒家正统观念还没完全占据统治地位 , 所以当时对武则天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正面 。让我们来看看她李隆基的关系是个怎样的关系 。
武则天做了大周皇帝之后 , 曾经被“谁可接班”的问题困扰了许多年 。比如 , 她迟迟没立太子 , 是没有合适人选吗?应该不是 , 赵炎以为 , 是继承方式的缘故 。按照父系社会的传统 , 中国古代皇权都是在一家一姓中传递的 。
这种继承方式让她很是为难:如果让儿子继承帝位 , 那倒是一家了 , 但却跟自己不是一个姓;如果把皇位传给侄子 , 跟自己是一个姓了 , 可又不是一家 。她将下岗皇帝李旦(武则天幼子)称为“皇嗣”(身份近似于太子又不是太子) , 就是这种困扰下的无奈之举 。
当时的国号尽管叫大周 , 但是 , 朝野上下仍心向李唐皇室 。如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大臣都是唐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的支持者 , 武则天身边的重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项等人也反对武则天立侄不立子;民间老百姓更是言必称“我大唐如何如何” , 鲜有以大周为荣的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 , 徐敬业以匡复大唐为名在扬州起兵 , 短短数日即聚众十余万 , 老百姓可谓一呼百应 , 当时武则天还未称帝呢 , 民心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
事情是这样的 , 复兴后的突厥可汗默啜 , 归顺了大周 。武则天命内侄武延秀前往突厥 , 准备娶默啜女为妃 , 搞政治联姻 。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为由不但不允婚 , 反而将其拘留 , 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此时 , 曾被大周与突厥联军修理得很惨的契丹 , 听说突厥要跟武则天叫板 , 立刻又嚣张起来 , 公开表示支持突厥“匡扶李唐” 。武则天也不是好惹的 , 对内利用酷吏搞镇压 , 对外则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45万反击默啜 , 但毫无成效 。
这里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小巧合 , 那就是武氏子弟的整体不成器 。以武承嗣为例 , 他为了能当上太子 , 使尽了浑身解数 , 连出狠招 , 把皇嗣李旦折腾得死去活来 , 到死也不能如愿 。武承嗣算是武家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了 , 但人品实在是不怎么的 , 连武则天也瞧不起他 , 笑话他“善阿谀 , 乃奸吏也” 。武氏其他侄孙辈 , 也多为宵小 , 在外领兵的 , 打不了胜仗 , 在内理政的 , 只知道欺压同僚 。
如果不是李唐民心所向 , 如果不是出现朝野舆论压力和外部反周力量联盟 , 如果不是因为武氏子弟的整体不成器 , 以武则天的强悍性格 , 李家子孙想再登上皇帝宝座 , 恐怕就是白日做梦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巧合 , 武则天最终不得已立其子庐陵王李显(武则天第三子)为皇太子 , 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 , 总揽兵权 , 基本解决了接班人问题
为何立李显为皇太子?武则天有四个儿子 , 大儿子、二儿子都被她杀了 。剩下的两个儿子中 , 李显曾经是唐中宗 , 其弟弟李旦也做过唐睿宗 , 此时 , 立长不立幼的制度根本不具约束力 , 且武则天似乎一直不太喜欢李显 , 软禁了他十四年 。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是 , 李旦不想做皇帝 。如垂拱二年(686年)正月 , “武太后欲复政于睿宗 , 李旦固让 , 请武太后继续理政” 。一个不喜欢 , 另一个不想做 , 迫使武则天在第三代孙子辈中寻找接班人 。
武则天的孙子们 , 按照李家族谱 , 应该是重字辈 , 如李显的四个儿子分别叫李重润、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 。但是 , 她给李旦的四个儿子起名字 , 就没有按族谱规矩办 , 显然大有深意:希望接班人在李旦的儿子中产生 。
为李旦的长子起名李宪 , 又取名李成器 , 就反映出武则天的这种期望心理 , 可惜李宪名不符实 , 不具理政才能 , 后来得名“让皇帝” , 让她多少有些失望 。685年 , 李旦第三子出世的时候 , 武则天给他起名李隆基 , 再一次寄予了莫大的期待 , 686年 , 甚至想“还政于睿宗李旦” , 也印证了这种期待 。
李隆基没有让奶奶失望 ,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大志向 , 性格养成果敢刚毅 , 在宫里自称“阿瞒” , 明白无误地告诉别人 , 他想学曹操那样匡扶大唐社稷 。在他七岁那年 , 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 , 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 , 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 , 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 , 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 。
武则天得知后 , 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 , 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 , 到了第二年 , 加封李隆基为临淄郡王 。掌权的武氏族人哪里瞧得上这个小不点儿 , 居然还讥笑李隆基“人小鬼大”只有武则天心中很安慰:“此儿为吾家麒麟矣!”
公元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四月 , 武则天为封禅嵩山做准备 , 亲自撰写《曳鼎歌》:“羲农首出 , 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 , 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 , 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 , 方建隆基 。”铸九鼎 , 搬放于通天宫 。
此鼎铭文以李隆基的名字收尾 , 许多学者认为是巧合 , 但赵炎不这么认为 。《曳鼎歌》准确无误地向朝野发出了两个信息 , 一是武则天为自己的君权正名 , 我做皇帝 , 归功于天 , 我的君权属于神授 , 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 , 叫我建立隆盛的大周基业;二是为接班人人选做政治铺垫 , 能够继承我的基业之人 , 唯有孙子李隆基 。这一年 , 李隆基十一岁 。
至此 , 武则天的接班人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 当然 , 还属于“内定” , 因为许多障碍依然存在 。以后的六年里 , 武则天基于这个“内定” , 一步步为李隆基顺利接班清除障碍 , 创造了许多有利因素 。
【历史上,李隆基和武则天的关系】早在686年 , 武则天杀李显的赵皇后 , 历史学家曾说是一个谜团 , 现在看来不是了 , 应是武则天为小孙子李隆基预先设置的一个机会 。杀了赵皇后 , 韦妃必然上位 , 而韦妃这个人 , 武则天是看准了 , 日后必为祸朝廷 。乱则治 , 大乱必有大治 , 出大才 , 这是历史规律 。武则天是按规律行事的人 , 她不能预料李隆基一定会成才 ,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按历史规律行事 , 机会总是有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