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老板投放6千万尾鱼苗,居然集体失踪,4年后捞出年收3千万( 二 )


持有反对意见的人 , 不光是和杰秋的亲人和朋友 , 公司的员工 , 也不太支持他的选择 。 有人甚至在背后议论说 , 何杰秋简直是疯了 。
普通的员工 , 不敢当面指责当老板的何杰秋 , 但是他的家人没有那么多避讳 。 尤其是他的姐姐 , 因为不愿意让他养鱼 , 多次找他谈话 。 两人各执一词 , 都没有办法说服对方 。
接连争吵了几次 , 何杰秋甚至闹起了情绪 , 不愿意跟姐姐过多谈论养鱼的事情 , 但是姐姐不肯善罢甘休 , 不断找他争论 。
最后 , 何杰秋一怒之下把电脑都摔了 , 直接对姐姐质问说 , 你既然这么聪明 , 为什么让我这个傻子来做老板 , 这里面就没有一些值得让你思考的问题吗?
姐姐被何杰秋的做法吓了一跳 , 气冲冲地离开了会议室 。 其他的人 , 看何杰秋连亲姐姐都敢如此对待 , 知道了他的决心 。 由于无法阻止何杰秋的决定 , 大家只能硬着头皮跟他开始养鱼 。

二、投放6000万尾鱼苗 , 3年捞不到一条
何杰秋很清楚 , 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 , 想要真正做好这件事 , 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
他放下老板的架子 , 主动找养鱼人请教相关经验 ,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 就立刻找人商量 , 从不胡乱做决定 。 即便如此 , 何杰秋还是磕磕绊绊地走了不少弯路 。
比如购买鱼苗这件事 , 一开始时 , 他因为大量购买鱼苗 , 影响了市场环境 , 整个云南省的鱼苗迅速涨价 , 甚至攀升到了两块钱一斤的地步 , 比之前高了一大截 。
何杰秋后来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在云南买到合适的鱼苗 , 跑到了湖南和广西等地 。 由于总是四处奔波 , 不少鱼苗死在了路上 , 何杰秋也浪费了许多钱 。
但是他不后悔 , 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 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 , 没有人可以精准地控制所有的事情 。
何杰秋也不奢望自己能做到那种地步 , 只想按部就班都去做事 , 不出大的差错就行 。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 , 何杰秋在2009年初准备好了前期工作 , 他陆续在承包的养殖区内投放了6000万尾鱼苗 , 期盼着它们能顺利成长 , 尽快长成可以贩卖的商品鱼 。
为了买到这6000万尾鱼苗 , 何杰秋一共花了1300万元 。 此外 , 他还花了1700多万购买相应的设备 。 买鱼苗的钱和买设备的钱加起来 , 一共是3000多万 。

【2009年老板投放6千万尾鱼苗,居然集体失踪,4年后捞出年收3千万】何杰秋能在没有任何回报的情况下 , 投入这么多钱去养鱼 , 需要极大的魄力 。 何杰秋毫不避讳地表示 , 为了养鱼 , 他几乎倾尽了一切 , 这些钱是他用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 , 如果养鱼失败 , 他很有可能倾家荡产 。
但是何杰秋不担心自己得不到回报 , 他曾粗略地计算过 , 这些鱼苗大概需要3年时间 , 就能长成6斤左右的商品鱼 , 就算是只捕捞上来一部分 , 也能轻松获利上亿元 , 完全可以把前期的投入全部收回来 , 并且持续获利 。
这个利润模型 , 让何杰秋对养鱼项目有了更大的信心 , 他不断向亲朋好友和投资人承诺说 , 只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 这个项目肯定能大获成功 , 绝不会让大家失望的 , 到时候一起分钱 。
何杰秋想得很好 , 可是事情的发展 , 却超出了他的预料 。 他之前投放的鱼苗 , 居然集体失踪了 , 连续打捞了3年 , 都没有打捞出来一条 。
这是怎么回事呢?何杰秋初次打捞的时间是2009年5月 。 这时候 , 距离他投放鱼苗才几个月 , 鱼苗就算是发育得很好 , 也没有办法直接拿去卖钱 。
他之所以找人打捞 , 并不是急着卖钱 , 只是为了查看一下鱼苗的生长情况 。 如果鱼苗长得很好 , 他就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 如果鱼苗长得不好 , 他就再花钱找人分析原因 , 尽快解决问题 , 以免影响未来的收益 。
何杰秋原以为 , 自己投放了6000万尾鱼苗 , 很容易就能打捞上来一部分 , 但是捕捞队在他承包的养殖区连续奋斗了4个多月 , 一条鱼都没有捞上来 。
参与打捞工作的人 , 都被这个诡异的现象吓了一跳 。 身为大老板的何杰秋更加焦急 , 经常是茶不思饭不想 , 做梦都想知道 , 他当初投放的鱼苗 , 到底去了哪里?

没有人可以帮何杰秋解释这个问题 , 但是他不想一直稀里糊涂地过下去 , 不断要求捕捞队继续工作 , 尽量把鱼苗打捞上来 。 捕捞队也不愿意半途而废 , 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工作 。
三、养鱼迟迟没有回报 , 公司规模不断缩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