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 二 )



一般农夫自己培育的品种 , 通常都是一代转一代的自留种 , 因此基因多样 , 而且不断进化 , 无法满足申请知识产权的标准 , 这些品种甚至不获国家方面承认 。 因此 , 一般商业务农取得种子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向种子企业买种子 , 这亦意味全球粮食的基因多元正逐渐减少 。 这种农作物单一的情况 , 不利于适应全球暖化的大趋势 , 农民种植单一品种 , 一旦作物因气候问题失收 , 整季收成恐怕化为乌有 。 这个现象放诸全球皆然 , 当我们的农作物基因库愈统一 , 愈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压力影响 。
虽然国家并没有加入UPOV的法律义务 , 但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 , 以至欧盟国家都在利用双边及区域贸易协定 , 施压津巴布韦、印度等南方世界(Global South)国家加入UPOV 。 这种国际规则长期助长欧美主导的工业化农业 , 取代世上仍然规模较小、可持续性更强的农场 , 包括使用种业巨擘生产的标准化种子、化肥及农药 , 使种子多元及生物多样性进一步缩小 。

目前 , 全球种业巿场集中在美国、欧洲、以色列、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 其中以美国、德国及中国三强鼎立 , 而中美两国的种子需求已占全球种业达六成 。 2018年种子的市场份额 , 美国占全球比例35% , 中国占23% 。 在种子企业之中 , 则是「两超、四强」的格局 , 「两超」即是指德国拜耳(孟山都) , 以及美国的科迪华(Corteva , 母企为陶氏杜邦 , DowDuPont) , 两者在巿场份额占全球20大种子公司的六成 , 抛离其他主要对手;「四强」即指中国的先正达(Syngenta)、德国的巴斯夫(Basf)、法国的利马格兰(Limagrain)及德国的科沃施(KWS) , 销售总额在二十大中占26% , 其余14间合共占14% , 但倾向拥有特色的种子业务 。
在国家方面 , 美国的优势在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型作物 , 欧洲如荷兰、以色列的种业优势则在于园艺作物 , 日韩则主要是小田作物及园艺作物 , 而中国农业科技未来的目标是「大小通吃」 , 不论玉米等大田作物 , 还是自主研发的花卉品种 , 都在全面推进 。 过往像百合、郁金香等都是要从荷兰进口的花卉品种 , 现在云南产的也不差 。

新中国成立后强调「无农不稳 , 无粮则乱」 , 粮食供应紧张的环球形势 , 种业在国家战略上更为重要 。 中国作为世界二大种子需求国 , 种业巿场规模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 但国内的育种企业细细碎碎 。 除了中国化工在2017年完成收购先正达 , 其余都是小型种企 , 局面就有如「拜尔一家已顶上中国那5000家这种企业」 。 过去数十年 , 中国种业经历过好几轮洗牌 , 由十几万家经过不断地合并重组再淘汰 , 最后留下最优秀的几千家 , 向龙头集中 。
近年 , 在中美贸易战不断升温之下 , 美国对于中国晶片及高科技产业实施制裁 , 而种业背后是基因组学技术、生物技术 , 完全属高科技领域 , 涉及到知识制裁及知识产权的问题 , 中国亦因此不能不在种业创新及科技上自立自强 。
【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中国如何开始踏上基因改造的种业翻身之路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