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


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


文章图片


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


文章图片


粮食危机│谁主宰人类粮食供应?


文章图片


疫情及俄乌战争导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急促恶化 , 部分国家更陆续祭出粮食保护主义 , 禁止或限制特定种类的粮食出口 。 农产资源成为战略重心 , 而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的起点 , 种业(即种子栽培、推广与销售)自然成为大国必争之地 。 美国是领跑数十年的「种业强国」 , 在商品种子范畴起步较迟的中国急起直追 。 然而在巨头垄断、基因改造种子广泛使用的今天 , 中国要做到「种业翻身」乃至「粮食自主」 , 前路并不轻易 。

说起种子与全球粮食问题 , 不得不提的是基因改造技术 。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 基因改造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农业发展 , 作物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方面取得了商业化成功 , 近年 , 耐旱及防褐变(non-browning)等新特性亦已获得商业认可 。 而过往主要调查都指向 , 基因改造作物有助提升作物产量 , 增加农民收入 。 其中 , 2018年一项意大利调查 , 研究了逾6000份、横跨二十年的基改粟米收成研究 , 总结出基改作物使产量增加6至25%(视乎产地) , 并能将霉菌毒素水平降低三分之一 。 现时 , 北美地区达90%以上的玉米、大豆、棉花、油菜和甜菜都是基改作物 。
农业基因改造的先驱 , 食品及农用化学品起家的美国企业孟山都(Monsanto)于六十年代开始布局种业 , 除了本身的化工领域 , 还进军生物技术领域 , 开展了基因改造农业时代 , 此后透过不断拼购不同的种业公司 , 渐渐巩固农业帝国 。 到八十年代 , 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种子成为全球首只获批准田间测试的基改作物 , 并于1996年起实现商品化 , 展开大规模种植 。

在过去数千年来 , 人类农业发展乃基于种子自我繁殖的特性 , 使其不易被商品化 , 农民以自留种再种植 , 种子也可自由交换及分享 。 九十年代是人类种业发展的分水岭 , 国际推出法律保护创新生物技术种子 , 即基改作物 。 如今 , 四大种子企业掌握了全球超过五成的种子 , 而这个惊人的垄断情况正主导着全球的农业及粮食供应 。 基于这些产权保障 , 交换种子的渠道正在收窄 , 种子的多样性亦大幅减少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字显示 , 世上75%的农作物品种在1900年至2000年间消失了 。
作为基改种子龙头的孟山都多年来涉及众多争议 , 包括垄断、作物单一化、除草剂毒害等 , 但却无阻止这间公司继续扩张壮大 。 到2018年 , 拜耳集团(Bayer)以630亿美元天价正式完成收购孟山都 , 令该德国巨企成为全球农业企业龙头 , 集团业务涉及作物保护、种子、数字农业 , 主要产品包括玉米、大豆、蔬菜种子 , 除草剂和杀虫剂等 。 在2020年 , 公司的「玉米种子及性状」(seed & traits)业务(49.7亿欧元)、「大豆种子及性状」业务(19.56亿欧元)及「蔬菜种子」业务(6.4亿欧元)的营销额 , 合计达75.66亿欧元 。

另一方面 , 孟山都捆绑销售转基因种子和农药 , 农民若购买孟山都的基因改造种子 , 也就同时需要购买孟山都的除草剂、杀虫剂 , 这样才能确保种子能有良好收成 , 农民并须向孟山都支付授权使用费 。 这些基改种子的主要生产商亦会严格限制农民如何使用他们出售的作物品种 , 买家必须签署协议 , 禁止他们从作物中保存种子用以重新播种或与其他农民交换 。 这种商业模式也受到国际种业沿用 , 不单销售种子 , 还有性状、种质资源的专利 , 正如孟山都 , 其三分之二的销售收入便是来自知识产权许可 。
目前 , 大多数国家只容许基改种子受到专利保护 , 其他植物品种则靠《植物品种财产权》(Plant Variety Property)严格保护 。 此外 , 世界贸易组织(WTO)也规定成员国须有法律保护植物品种 , 不少国家亦已签订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 , 限制种子生产、销售及交换 。 这意味着育种企业能透过开发新品种而获利 , 不会面临竞争 , 因为研发一个新品种需时长达十至十五年 。 要获得UPOV承认的新品种 , 必须是基因上独特、统一和稳定的 , 大多数普通种子都不符合这些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