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女孩被母亲“虐待”10年后,终于反击:失眠、呕吐、暴瘦的日子,我受够了……( 二 )


小学 , 我想当班干部 , 她认为当班干部事多不好 , 用各种恶毒的话把我骂哭 。
高中 , 我喜欢写文章 , 她觉得不务正业 , 为此没少对我进行人身攻击 。
进入社会 , 我因为能独立写稿赚钱 , 便辞去了工作 。 我的朋友都鼓励我 , 只有我妈让我赶紧滚去打工 , 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
......
网友@苏林深的经历 , 让我想起了在《被讨厌的勇气》中 , 一段关于亲子关系的论述:
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矛盾 , 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 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而引起的 。
非常不幸的是 , 通常情况下 , 往往是过于担忧的父母 , 总爱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 。
其实 , 很多时候 , 父母并不是真的为孩子好 , 而是为自己的面子、虚荣心和支配欲 。
像这位网友的母亲 , 就是典型的对孩子课题过度干涉的控制型家长 。
而控制型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 就像弹簧一样 , 控制和反控制相互作用 。
小时候 , 孩子或许无力和父母抗争 。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 那些长期被操控的压抑 , 会在日积月累后 , 以极端的方式爆发 。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 做家长的总少不了操心 。
但如果没把握好度 , 就容易越界 , 而没有界限的爱 , 终将走向伤害 。



心理学家雷明先生曾经在节目上说过 , 过分控制孩子 , 大概有三种结果:
1、 这个孩子被你压制了 , 服从了你的控制 , 然后这个孩子会变得窝窝囊囊 , 毫无主见 。
2、 这个孩子随着青春期和叛逆期 , 他开始跟你对抗 , 对抗到最后 , 你发现你约束不住他了 。
3、这个孩子知道你想控制他 , 既不想失控 , 也不想服从 , 于是变成了两面派 , 当着你一面 , 背着你一面 。
我想 , 这三个结果 , 没有哪一个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 所以 , 不妨做一个“教练型家长”吧 。
谷爱凌的妈妈——谷燕可以说是“教练型家长”的模范了 。



在谷爱凌的纪录片当中 , 妈妈谷燕表示 , 从出生那一刻起 , 就从来没有想过逼迫谷爱玲做到什么 。
谷爱凌热爱滑雪 。 谷燕虽然很害怕女儿受伤 , 甚至都不敢看谷爱凌的训练现场 , 但她从来没有以爱之名阻止过女儿 。
甚至为了让女儿得到更好的训练 , 还会每周亲自开8小时车 , 带着她去更专业的滑雪场 , 这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
但最可贵的地方在于 , 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 给了孩子最大的支持 , 而且没有把这种付出 , 当成干涉孩子的筹码 。



这次冬奥会比赛中 , 谷爱凌和当时排名第一的法国选手成绩相差不小 。
和谷爱凌通话时 , 谷燕综合多方因素考虑 , 给女儿提供了最保险的选择:先争取银牌 。
但谷爱凌回复说“不要” 。 谷燕便非常自然地说:“Ok , 这是你的比赛 , 好好享受 。 ”
我想 , 这就是谷燕在亲子关系中的成功之处 , 给孩子提供建议 , 但绝不强求孩子这么做 。 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 让孩子自己为选择负责 , 自己也坦然接受结果 。
有句话说 , 教练的成功不在于让选手拿到多么好的比赛名次 , 而是让选手懂得享受比赛的过程 。
其实在孩子教育中 , 也是同理 。 家庭教育的成功 , 并不在于让孩子人生中收获多少荣誉 , 而是让ta懂得享受人生 。



如何做一个教练型家长呢?试试做到以下几点吧:
1、明确定位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 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 , 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收获精彩 , 而不是代替他们上场 。
2、聆听需求
聆听不光光是听 , 最重要的是要听出孩子的需求 。
心理学家卢森堡分享过他亲子关系中的一段经历 。
有一天他的女儿照镜子说了句:“我丑得像一只猪 。 ”卢森堡忍不住回应了一句:“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 ”
本以为可以增加女儿对自己容貌的自信 , 谁料到女儿听后却非常不高兴 。
事后 , 卢森堡回想这件事 , 发觉自己当时的那句话并不合时宜 , 这个安慰不仅没有倾听到女儿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 而且更像是否定了女儿的感受 。
所以倾听 , 最重要的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 , 去理解他的感受 , 而不是一味的站在大人自己的角度 , 一厢情愿的满足孩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