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立国之本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立国之本是什么意思】文章来自爱思想网站  , 作者傅国涌 , 本号完全赞同本文观点 。
“教育为立国之本” , 当一个古老民族尚未从科举制迈出来时 , 要说出这句话 , 不仅要有超前的眼光 , 还要有辞旧迎新的大勇气 。1904年6月18日 , 才华堪比李清照的女词人吕碧城在天津《大公报》发表了《教育为立国之本》一文 。

为什么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立国之本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吕碧城
在上个世纪之初 , 面对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 , 她意识到中国已进入充满竞争的世界 , 从兵战、商战到学战 , 她分析 , 如以为兵战可恃 , 当亚历山大、拿破仑鼎盛时期 , 威震全欧 , 谁能与之争锋?然而一旦战败 , 惊骇一时的武略也就随之湮灭 。如以为商战可恃 , 上古埃及、波斯等国的工艺商业也不可谓不盛 , 如今早已散为流亡之种族 。
世界上真正有持久竞争力的还是学术 , 在她当时有限的了解中 , 想到了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等人 , 认为他们掌握着转移世界的大权 , 这不是世上眼见的那种权势 , 却是19世纪文明的原动力 。“文明的原动力”——这个说法很精彩 , 是包括她在内的那一代中国读书人对此难得的认知 。一个民族要产生自己的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 , 需要“兴学校、隆教育” , 她认为这是“当今之急务” 。
当时新教育初兴 , 与千年浸染的旧式教育相比 , 无疑是一颗幼苗 , 尚不大为国人理解 , 国人念兹在兹的还是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 。所以 , 她要大声疾呼 , 为新教育张目 , 阐明“教育为立国之本”之理 , 她说:“教育者国家之基础 , 社会之枢纽也 , 先明教育 , 然后内政外交 , 文修武备;工艺商业诸端 , 始能运转自由 , 操纵如意 。若教育一日不讲 , 则民智一日不开;民智不开 , 则冥顽愚蠢 , 是非不辨 , 利害不知 。所知者 , 独自私自利而已 。”
从旧式教育出来、在旧体诗词上有卓越表现的吕碧城 , 却热衷于新教育 , 在举世瞩目于富国强兵之际 , 把目光投向了迂缓的教育 , 认为富强的根本 , “非兴学校为普通强迫教育不可” 。
相距一百一十年 ,  我们的外部环境早已发生变化 , 教育已然普及 , 问题也随之转换 , 今天要追问的不是教育是否为立国之本 , 而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成为立国之本?什么样的教育才有可能产生“文明的原动力”?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开启民智 , 而不是培养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
吕碧城当年还用不着思考、来不及面对的这些问号就在我们的面前 。说穿了 , 就是要认清教育的目标 , 如果把富强作为目标 , 教育不过是手段 , 教师和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作为机器上的零件 , 终究还不是主体 。如教育是以开民智为目标 , 也就是以造就具备健全心智、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为目标 , 教师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就是第一位的 , 没有独立思考 , 一切不过是原地打转 , 做做习题 , 背背标准答案 , 练练应试技巧 , 教教答题诀窍 , 这样的教育能不能成为立国之本 , 我相信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这样的教育最多也只能造成一代又一代精明的自私自利者 , 却不会产生出文明的原动力 。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是需要有理想主义底色的 , 而不是日复一日总是苟全于现实主义的泥潭当中 。
无论追溯孔子的传统 , 还是古希腊的传统 , 从本质上说 , 教育的真谛都蕴含在独立和自由当中 , 教师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 , 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驰骋 , 学生同样要凭着独立、自由之精神 , 在知识和精神世界里求索 , 老师与学生 , 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 , 他们的生命相互碰撞 , 相互连接 , 在课堂内外彼此启迪 , 彼此建造 , 彼此成全 。通过教育每个人的思想天空进一步拓宽 , 每个人精神的翅膀进一步展开 , 这样的教育才是令人向往的 , 也是教育的现实中所匮乏的 。一旦失去独立与自由的精神 , 教育绝不可能成为立国之本 , 在一个教育普及的时代里 , 我们到底要怎么样的教育 , 尤其值得深思 。
很多人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 , 往往从现实的条件出发 , 这诚然没有什么不对 , 但是任何时候我们千万都不能丧失底线 , 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分清楚“是什么”和“要什么” , 不能不断地降低标准 , 不断地承认既成事实 , 最终连方向和目标都找不到了 。重新找回方向和目标 , 需要向教育的真谛回顾 , 那是吕碧城时代还无须直面的问题 。
为什么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 立国之本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注:吕碧城 文学家 , 诗人 , 政论家 , 女权活动家 , 资本家;生卒:1883年?月?日-1943年1月24日 , 代表作品:《吕碧城集》、《信芳集》、《欧美漫游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