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丧葬习俗,你知多少?

仡佬族对老人谢世后的丧事非常重视 , 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葬礼 , 以寄托哀思 。其丧葬礼仪纷繁复杂 , 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 。在仡佬族文化中 , 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 , 活着的人深感哀痛 , 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 , 以寄托哀思 , 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关于仡佬族的那些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呢?
一、报丧祭供
仡佬族老人去世的报丧仪式 , 有的地区是放鞭炮报丧;有的则放铳三响 , 乡邻听到响声 , 要来帮忙治丧 。黔西仡佬族老人亡故 , 要请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和女婿报丧 , 报丧者先不得进入女儿居住的村寨 , 只能在寨外大声呼喊 , 女儿及女婿闻知 , 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 , 桌上置一装有粮食插上燃香的竹筒 , 斟酒三杯 , 并捉鸡一只就地宰杀 。然后点香烧纸以生祭示哀 。
祭毕 , 报丧者随之进屋 , 婿家将鸡煮熟祭供后 , 请报丧者食用 。随后 , 夫妇俩打着伞 , 带着盖布、香纸、火炮、鸡、猪、菠萝饭(宰杀的鸡去毛 , 取出内脏后 , 腹腔内塞饭一碗)、唢呐班子赶往娘家参祭 。出嫁女儿一进门将菠萝饭上祭并恸哭 。其他至亲亦以菠萝饭献供 。
二、歌舞踩堂
这是仡佬族的古老风俗 , 是其葬礼的重要构成部分 , 至今盛行于仡佬族的大多数地区 。老人去世后 , 在停灵期间(一般为二三日) , 由巫师主持举行隆重的“踩堂”仪式 , 众多亲友在灵前“击鼓唱歌 , 男女围尸跳跃” 。仡佬族巫师和民间歌手在仪式上唱诵丧葬古歌 。其内容包含追溯天地初开、兄妹开亲、引种稻谷的神话传说 , 描述亡者灵魂跟随雄鸡指路、与祖先相聚的情形 , 以及生者为亡者祷祝、祭祀的内容 。
丧葬古歌有较固定的格式、长度和韵调 , 描写风格有的根据现实生活注重写实 , 有的带有强烈的戏剧色彩 , 如描述亡者灵魂与祖先相会的过程 , 形象生动 , 是极具价值的仡佬族文化遗产 。20世纪50年代以后 , 仡佬族丧葬古歌陆续被挖掘整理出来 , 其中绝大部分古歌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成为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的馆藏 。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 , 便把死者停在堂屋中 , 然后在灵前翩翩起舞 , 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 。因系在灵堂前跳舞 , 灵堂又通常设在堂屋中 , 故名为踩堂舞 。
舞蹈时 , 由三四人人分别吹芦笙、打钱杆、摇铃、舞丝刀作前导 , 众人无论男女 , 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 。另外数位女子 , 或举着火把 , 或提着酒壶 , 或端着茶盘 , 盘内放酒碗或酒杯 , 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 。人们边舞边唱挽歌 , 其歌词多传述死者生平事迹 。舞蹈时身体微曲 , 来回跳跃 , 舞步右脚落地稍重 , 成蹉步 , 不时伴以“呵嗬、呵嗬”地呼喊 。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 。舞蹈的时间 , 一般在1小时以上 。
古代踩堂舞是在坟台前跳、唱 , 因受地形限制 , 才改在堂屋中进行;最初舞蹈时只吹芦笙和打钱杆 , 后见汉族人家做“道场”时 , 巫师常执丝刀、令牌作驱鬼状 , 才逐渐学着舞丝刀 。仪式上还有一种民间舞蹈是由巫师引仡佬族村寨导舞者跳的“茅草舞” 。这种舞蹈是以茅草扎于舞者全身 , 手执长刀起舞 , 以驱鬼除魔 。
三、绕棺祭奠
大多数的仡佬族地区都有为亡人绕棺祭奠、开路送魂的礼仪习俗 。黔西北仡佬族老人病危弥留之际 , 不能平躺于床 , 须由其子扶坐床上落气 。老人死后 , 于亡人的腰间缠黑布一圈 , 再移尸于灶边临时铺就的垫板上或装殓于木棺内 , 由本族巫师主持绕棺(也称绕尸)祭奠仪式 , 即儿孙们各捧香数炷 , 女婿们捧着献祭和灵牌 , 列队随巫师的诵经声自左至右连续绕棺3圈 。
然后为老人献上雄鸡1只、小鸡3只、小猪1头等供品 , 巫师念祝词 , 做法事(即“做斋”) , 以示由幽灵携去阴间享用 。然后 , 杀雄鸡 , 再绕棺一周 , 丢鸡于门外 , 发丧上山安葬 。绕棺仪式上多以芦笙等乐器伴奏 。有的地区在绕棺礼毕 , 用松枝在屋外平地上搭一座高丈余的灵房 , 称之为“戛房” 。绕棺后将棺移入戛房 , 举行开路送魂仪式 , 也是由本族巫师主持 。
开路时 , 巫师提公鸡一只爬上屋顶 , 屋内人举梭镖刺穿屋顶 , 巫师用公鸡猛砸梭镖 , 致死后丢之门外 。然后 , 巫师端坐棺侧念诵开路祭词(亦称指路经) 。其具体内容是送魂起程 , 并一站一站地送亡魂到祖宗居处 , 与祖先相聚 。开路送魂仪式完毕 , 即出殡送葬 。葬后 , 有的地方将牛角挂长竹竿上插于坟前 。
四、葬式独特
早期不葬地面而葬于岩穴内 。岩穴一般系天然洞穴 , 少数为人工凿成 , 且多选择于水滨悬崖之上 。无岩穴处 , 则将棺置于岩阡上 。有的还在岩穴内垒土为坟 。近现代正安、石阡等地仡佬族仍有用岩穴葬者 。古代仡佬族还普遍以薄石板镶成石棺 , 置尸其中 , 或用厚石板砌为椁 , 椁内陈放木棺 。前者称为石棺坟 , 后者叫作石板墓 。石板墓常是数函并列 , 各函之间内壁有方孔相通联 。
【仡佬族丧葬习俗,你知多少?】黔北地区仡佬族至今仍盛行一种“生基”坟 。坟以厚石板镶就 , 外垒土成圆形 , 前立花草鸟类等石刻的戴帽墓碑 。因这类坟是在墓主生前修建 , 备死后埋葬用 , 故名“生基” , 实际上是石板墓的发展 。埋葬的方法亦有殊异 。许多石板古墓不顺山势 , 而是头朝山麓 , 脚向山顶 , 与一般顺埋相反 , 故民间有“横苗倒仡佬”之说 。甚至有头顶天脚立地的竖埋方式 。清代中叶以后 , 大部份地区的墓葬渐取土葬 。垒土为坟 , 与汉族葬式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