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文章图片



欢迎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 , 我是乔伊 。
直升机 , 货轮 , 十秒的倒数和海上倾盆的暴雨 , 这是一个梦开始的地方 , 也是MP5在游戏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 这把由黑克勒&科赫武器公司(HK)生产的冲锋枪 , 风靡了全球的军警市场 , 不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 , 也在射击游戏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 MP5凭借优良的操控性与优秀的射击精度 , 几乎成了反恐部队的标志性武器 。
而后当个人防卫武器(PDW)的概念被提出时 , HK公司推出了MP7 。 出色的设计和布局 , 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使用它的射手 , 同时全新的弹药也让MP7得到了“防弹衣打孔机”的称 号 。 那么本期我们就为大家简单讲一讲 , 德国HK公司的两款经典之作 , 他们有什么历史与有趣的特点 。


MP5并不是直接就横空出世 , 如果你在某些游戏中仔细端详和研究 。 你就会发现有把叫G3的步枪 , 和MP5有点像 。 而关于G3步枪 ,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 当时德军的武器研制小组 , 有个叫路德维希·福尔格里姆勒(Ludwig Vorgrimler)的人 , 这个人发明了一种利用“滚柱闭锁”原理的枪机 , 后续毛瑟厂的工程师们延续他的枪机设计 , 继续武器的研制工作 , 然而刚把零件造了出来 , 结果德国就完犊子了 。
二战胜利后开始瓜分德国 , 英国就分到了毛瑟厂等资源 , 发现这种武器的设计有点意思 。 于是命令这些毛瑟厂的雇员继续生产 ,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滚柱闭锁枪机的突击步枪——Stg45诞生了 。
Stg45使用的滚柱闭锁式枪机 , 就是德军后面使用的G3步枪的枪机雏形 , 这时候滚柱闭锁枪机的发明者路德维希 , 继续潜心开发新的突击步枪 , 新步枪问世后又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 。 美国军事代表团端详了一番后点了个赞 , 表示你这个枪是不错 , 但你发射的这个7.92mm毛瑟步枪弹不行啊 , 现在时代变了 , 得改成我们北约的 。 到了1954年新步枪改为发射7.62mm的北约标准步枪弹 , 改了弹药后的新步枪实际上也就跟后来的G3步枪差别不大了 。
此时联邦德国正需要新步枪来装备部队 , 这款由德国人设计的新式步枪 , 对于正缺武器的西德陆军来说 , 简直就是瞌睡来了有人递枕头 。 军方火速在1956年订了500把给部队进行测试 , 最后将改进成型的步枪生产权交给HK公司 , 于是著名的G3步枪就被HK开始大量生产 。
G3步枪于1959年正式装备西德陆军 , 而我们的主角MP5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 , 1954年西德制定了新的军备计划 , 以此促进自家的国产的武器研发 , HK公司也参与了这项计划 , 看能不能使正在大批量生产的G3步枪小型化 ,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冲锋枪 。 最终这项工作的成品 , 就是一把名叫“MP·HK54” , 能发射9*19mm手枪弹的冲锋枪 。
虽然枪弄了出来 , 但在60年代初期 , HK都在忙G3系列步枪的生产 , 一直没有管HK54 , 后来在1965年才对外公开了这把枪 。 西德国境警备队在试用这把武器时 , 觉得这个MP·HK54叫起来好麻烦 , 于是为了念起来顺口就将其命名为“MP5”(Machine Pistol 5) , 而这个试用名称HK公司后来也懒得改 , 一直沿用至今 。



MP5因为脱胎于G3步枪 , 除开外观有一定相似程度 , 最主要的是沿用了G3步枪的滚柱闭锁枪机 。 然而这一枪机却和当时一大堆冲锋枪并不“合群” 。
因为那时候冲锋枪的设计还都延续着“战时模式” 。 什么意思呢?就是以二战的消耗 , 一场战斗发100把冲锋枪给你 , 打完回来阵亡损坏丢失等等 , 就只剩30把了 。 军需官看着都扣脑壳 。 天天这样耗肯定不行啊 , 但战斗激烈又不可能不给士兵装备武器 。
于是那时候的冲锋枪为了方便大批量装备部队 , 在工艺上普遍采用简单 , 廉价 , 易生产的模式 , 而在性能上普遍追求火力与压制力 , 这样生产和成本上比较好控制 , 也能满足军队快速消耗的需求 。
但换来的就是这作大批量制作的武器 , 相对会“糙”(cao)那么点 , 不可能像如今这些商品化的武器做得那么精密又漂亮 。 那便是这些大批量的武器 , 普通会使用“开膛待机” , “自由枪机”的原理 。
“枪机”是后膛枪械最重要的部分 , 大家可以理解成二战拉大栓的时候被拉动的那一块 。 就是靠这一坨东西完成装填 , 闭锁 , 击发 , 开锁 , 抽壳以及抛壳等一系列动作的机械部件 。 我们一直说得开锁和闭锁 , 就是在栓动步枪装填时 , 不单纯只是推好就行 , 还要旋转一下枪栓让他严密的卡住 。
因为如果只是将枪栓推进去但不锁闭的话 , 开枪的反作用力会使枪机往后猛烈地推出 , 这样射手就没命了 。 所以旋转枪机就是为了将枪机与枪管严密扣合 , 让所有的火药动力都去推动弹头 , 不然武器一开火就像无后坐力炮一样 , 一前一后飞两个东西出去了 。
“自由枪机”是指枪管与枪机不会扣合 , 没有要旋转闭锁这样的步骤 , 这也体现它名字“自由”的特点 。 这样的设计只需要把枪机做得重一点 , 然后加根复进簧 。 只需要靠较重的枪机与复进簧的阻力 , 用力去抵住防止快速抽壳 。 在枪械生产的结构上零部件更为简单 , 易于加工 。 在二战时期如司登 , M3黄油枪等冲锋枪就是这样设计 , 结构简单成本低 , 非常符合“战时模式”这个要求 。
但这种自动方式有许多缺点 , 首先是无法发射高膛压的子弹 , 因为自由枪机发射高膛压的子弹 , 就会导致枪机被过高的膛压推着快速抽壳 , 弹头还没有飞出枪管 , 弹壳正退出一半 , 此时薄薄的弹壳就会因为高膛压而炸裂出现事故 。
第二个是为了防止过快的抽壳 , 延迟后座的时间 , 这类枪机的重量都会比较高 , 对于武器来说整体重量就会比较重 。 我给大家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 Uzi冲锋枪 。 看起来有点像手枪一样单手拿的对吧?实际上你敢信这玩意比双手拿的M16A1还重 。 原因就是它使用了较重的自由枪机 。
而“开膛待击”是指枪械在上膛后 , 枪机位于后方 , 枪膛处于开启状态 , 能直接从抛壳窗看到弹匣内的子弹 。 这时候肯定有观众想 , 这膛都开得怎么发射啊?
其实在发射时枪机会瞬间前冲 , 把子弹往前先塞进去 , 然后再闭锁击发弹药 。 所以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坨重达500g的枪机要进行击发 , 就要先前冲和锁闭才行 。 这就意味枪械在连续射击时 , 枪机不断前冲和后退抛壳 , 使得整把枪内部结构“撞来撞去”的 , 让重心也不断偏移 , 使得枪械不那么好操控了 。
所以综合上面的情况也就不难得出 , 这些使用“自由枪机”和“开膛待击”冲锋枪 , 虽然“量大管饱” 。 但在快速射击时枪比较抖 , 那么精度就肯定不怎么样了 。



不过开膛待击的武器 , 枪膛在不开火时处于打开状态 , 这样方便空气流通利于散热 , 长时间射击后过热的枪膛内也没有待击子弹 , 也无需担心弹药自燃的情况 , 所以开膛待机的方式除了在冲锋枪上见得多 , 在轻重机枪等需要经常连续开火的武器上也是比较多见的 。
当大家了解这些比较难用的冲锋枪武器的原理后 , 现在重新说回“不合群”的MP5 。 我们在游戏中使用MP5的时候 , 大家都能感觉到 , MP5后坐力比较低非常好压枪 , 实际上确实是这样 。 现实中MP5除了较好的操控性 , 其精度也比较高 , 这也是由于G3步枪的缘故 , 延续了它使用的半自由枪机和滚柱闭锁方式 。
“闭锁”前面讲了 , 那这个“滚柱”是个啥玩意 , 顾名思义就是两个金属的可根据自身形状滚动的圆柱体 , 当武器处于待机状态时 , 像个夹子一样卡入闭锁槽中完成锁闭 。
在射击后 , 弹壳在火药气体的作用下推着枪机后退 , 此时“夹住”的滚珠起到了增加阻力的作用 , 要使劲的把两个像夹子一样的滚柱给挤开 , 使其脱离闭锁槽 , 枪机的机头与机体才共同进行后座 , 直到后退到才将弹壳从抛壳窗内抛出 。
就因为加了这个滚柱“夹子”的设计 , 使得和前面来回撞击的自由枪机相比 , 变成了不那么自由了 , 成为了“半自由枪机” 。 好处便是这种“夹子”的设计可以大幅度减轻枪机重量 , 不需要像自由枪机那样纯靠自身的质量去延迟后座 , 不但连发操控性好 。 再加上MP5使用的是闭膛待击 , 在发射时仅有击针进行动作 , 所以MP5的精度 , 尤其是单发精度相对较高 。 这一点可以从一款老游戏《秘密潜入》中可以看出来 。
这样的结构也造就了MP5在各大游戏与影视作品中 , 经常出现换弹匣时拍拉机柄的标志性动作 。 这种操作方式并不是因为其看起来特别潇洒 , 而是因为MP5的“半自由”枪机很轻 , 所以在上膛时需要让枪机快速复位 , 否则很容易造成复进不到位 。
因此MP5的标准操作方式就是把拉机柄拉到卡槽中 , 在换好弹匣后用大拇指或手掌快速拍下拉机柄 , 使枪机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快速复位 , 完成锁闭 , 这套动作还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HK Slap” 。 另外在MP5的枪机框中 , 还添加了38.6g的钨沙作为惯性体 , 为的就是在枪机前冲到位时抵消反跳 , 防止枪机高速撞击枪管节套产生反跳 , 导致不完全锁闭中断射击 。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 , MP5性能优良 , 射击精度高 , 在一众使用自由枪机与开膛待击的武器中 , 属于是占领了空白的市场 , 销量也不错对吧 , 实际上并没有 。 因为那些“量大管饱”的冲锋枪们 , 早就把市场瓜分得差不多 。 HK又忙于G3大批量的军方需求 , 所以很难照顾到MP5的生产进度 , 再加上MP5结构较为复杂与较高的造价 , 并没有特别多的销量 。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 , 一场历史性的事件彻底改写了MP5的命运 。 世界特种部队创立的“万恶之源”——1972年德国慕尼黑惨案 , 这次恐怖事件造成了11名以色列人遇难 。
也是全世界首次直面这么惨烈的恐怖袭击 , 当时的德国警方根本就没有应对经验 。 在事后调查时 , 德国军警找了个由头说:\"其实哎呀也不算完全是我们的锅 , 主要是当时手里的冲锋枪准头太差了 。 ”
客观上当时他们手里拿的MPK等冲锋枪的精度确实不行 , 但是也不至于在十几米的距离上打不中犯罪分子 , 所以说MPK等冲锋枪性能不行完全就是属于甩锅行为 。 背黑锅的MPK冲锋枪 , 在此事件之后一脸懵逼的迎来了撤装 , 而注重精度的MP5就在这个时候咸鱼翻身 , 成为了德国军警的新欢 。
此后的1977年汉莎航空181号航班劫机事件 , 与1980年伦敦的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 , 一系列恐怖袭击的发生刺激着世人的内心 。 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复杂狭小的空间环境中 , 不但要精确击毙恐怖分子 , 又要保证人质的安全 。 为此早年间那些难以操控的冲锋枪瞬间失去了热度 , 又不是战场上逮着扫就行 , 现在谁敢保证用这些枪 , 万一多抖几下人质一起抖没了 。 哪怕多花点钱买点好的武器 , 总比到时候玩砸了全世界面前丢脸要好 。
为此MP5开始被各国军警采购 , 而这些事件也是由拿MP5的士兵出场和解决 , 在媒体的传播下这无疑是顶流广告 。 HK也趁热打铁 , 加强MP5的市场推广 , 甚至还打出了“当生命受到威胁 , 你别无选择”的宣传语 。 就这样凭借优秀的性能 , 再加上这几次事件的助力 , 赢得各国军警的青睐 。
实际上MP5在爆红之前 , HK公司就在对其不断的升级与改造 , 在1970年的时候HK就推出了MP5的A2与A3型 , 这两个升级型号是改成了浮置枪管 , A2是固定枪托 , A3是伸缩枪托 , 而后在1977年 , HK将原本的直弹匣换成了我们现在用的弧形弹匣 。 再往后到了1985年 , HK公司继续推出了A4型和A5型 , 特点就是将原本的金属护木换成了塑料护木 , 就这样弧形弹匣配上塑料大护木 , 造就了MP5最经典的造型 。

【冲锋枪|【不止游戏】MP5是如何成为经典之作的?】

另外20世纪80年代 , 市场开始流行3点射功能 , A4和A5也顺应潮流的增加了3点射 , 所以分辨MP5老款和新款的区别 , 就是看快慢机处有没有三点射射击模式 。 当然MP5也不光是9mm的 ,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 , HK还生产有能发射10mm的AUTO子弹的MP5/10 , 与能发射.40S&W弹的MP5/40 。 但由于MP5/10与MP5/40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 , 甚至弹匣都是直弹匣 , 所以要分辨这两把枪还是要看弹匣井旁边的口径标记 。
MP5从诞生到现在有超过120种改型 , 我们这给大家挑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 。 首先就是MP5 SD型 , 也就是消音型 , 《秘密潜入》和《彩虹六号:围攻》中Echo使用的就是这把武器 , 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MP5改型 。 SD型的枪管结构比较特殊 , HK将原本的枪管上开了30个3mm的孔 , 然后在枪管外面套上消声筒 。 在射击时火药燃气经过小孔进入膨胀室 , 降低膛压的同时降低了弹头的加速度 , 使弹头以亚音速的状态离开枪管 , 这样SD型的膛口噪声大约仅为70分贝 , 非常适合摸哨和潜入之用 。
当然好处不可能让你全占了 , 坏处就是MP5SD的射程急剧降低 , 仅有不到150米 。
第二个就是MP5 K , 这个K和我们之前说的98K后面那个K意思相同 , 在德语中为“短”(Kurz)的缩写 。 这种为警卫人员配发的全自动超短型冲锋枪 , 不但火力强劲 , 同时又可以非常方便的隐藏在衣服下面 。 常规冲锋枪在小型化后会出现一个问题 , 枪械为了支撑减轻后的枪机 , 不得不安装更强的复进簧和缓冲器 , 这些结果最终导致小型化后的冲锋枪射速非常高 。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Uzi冲锋枪 , 标准的Uzi冲锋枪射速大概在600发左右 , 而Mini Uzi(迷你乌兹)在缩短枪机行程后 , 导致其射速提高到了950发接近1000发每分钟 。 而更短的Micro Uzi(微型乌兹)则更为离谱 , 射速达到了每分钟1200发左右 。 但是这个问题在MP5 K身上就不怎么严重 , 因为MP5采用的半自由枪机 , 所以无需改用更强的复进簧 , 这让小型化的MP5 K仍然具有较高的可控性 , 射速也仅仅增加了每分钟100发 。 在操作方面MP5K配备了一个垂直握把便于握持 , 另外为了防止射手在紧急情况下 , 将手指意外放在枪口附近 , HK还在垂直握把前方增加了一个凸起 , 避免发生一颗子弹开火 , 结果飞出去一个弹头和一个指头的尴尬情况 。
MP5 K还可以被打造为间谍武器 , 这种武器的设计理念和我们之前讲的FMG9差不多 , 是HK公司专门为隐蔽的警卫开发的公文包枪 。 MP5K公文包枪更大 , 整把武器装在一个手提箱内 , 箱子的提把上就有扳机 。 在上膛携行后 , 遇到危险可以不进行展开 , 直接在箱子内开火 , 同时射击后的弹壳会被公文包收纳在内 , 非常的隐蔽 。 只不过这种公文包枪因为外形原因只能进行腰射 , 命中率不是很高 。



再往后PDW的概念风靡一时 , FN公司率先将自家的P90以及5.7mm新子弹整了出来 , 为了顺应市场挑战 , 1991年HK就在MP5K型的基础上推出了MP5K-PDW 。 这个改型就是Mute用的MP5 , 讲实话这个改型毫无新意 , 就是给原本的MP5K上装了一个向右折叠的枪托 , 以及延长了一点枪管 , 以适配用户可能的配件改装 。 虽然看起来改的很敷衍 , 但是这样短小精悍还能抵肩射击的微型冲锋枪 , 还是受到了很多特种部队的喜爱 。
MP5K-PDW虽然比P90更受欢迎 , 但毕竟还是发射的9mm手枪弹 , 面对防弹衣还是有点吃力 。 所以在1993年HK宣布与英国皇家军械公司联合开发新的PDW , 这项计划的最终产物就是绰号“防弹衣打孔机”的MP7 。
MP7在设计时就将传统的自由枪机原理排除在外 , 再加上4.6mm弹药的能量储备比较少 , 这样会制约这套系统的发展 。 最后HK公司决定借鉴自家G36的设计经验 , 使MP7采用了与G36同样的导气式自动原理 , 枪机也与G36的非常相似 。 既然是PDW , 那子弹是重中之重 , HK为MP7配套研制的弹药是规格为4.6*30mm的子弹 。
这个子弹可以理解为.223雷明顿步枪弹的缩小型 , 在经历三个改型后 , 子弹得到了定型 , 全长为38.5mm , 这样较短的长度 , 能像手枪弹匣一样装在握把内 。 MP7的子弹在发射时膛口初速大约是725m每秒 , 但弹道非常的平直 。 那么到底有多平直呢 , HK公司称这种子弹在200米的距离内 , 射手打任意距离的目标是不需要变换瞄准点的 。


另外最初的标准版子弹的弹头 , 是经过淬火的镀铜实心钢弹头 , 这种子弹的穿透性非常强 , 在200米的距离上 , 和P90的子弹一样 , 能击穿1.6mm的钛合金板加20层凯夫拉 。 后来这种经过淬火的实心钢镀铜弹 , 在有段时间内被非常中二的称为“超级战斗弹”(Super Combat) , 也就是塔科夫中MP7的AP弹 。 但是《逃离塔科夫》的玩家肯定要说了 , 这MP7的AP弹在游戏中是黑弹头啊 , 按你说的镀铜弹 , 应该是FMJ那种黄色弹头的子弹啊 。 这个其实是没错的 , 早期的AP弹是直接镀铜的 , 只不过游戏中的AP弹 , 是现款在镀铜的基础上多涂了一层钼(mu四声)涂层 , 所以弹头才会呈现黑色 。
MP7在2001年正式投入生产并装备德国国防军 , 两年后升级型的MP7A1取代了MP7 , 新生产的MP7A1增加了类似于格洛克的扳机保险 , 除开德国国防军 , 美军的特种部队也装备了一部分安装有消音器的MP7A1 , 以代替MP5SD作为新的摸哨武器 。 到了2014年 , HK公司推出了MP7A2 , 这次的升级更过分 , 就仅仅是将原本MP7A1的折叠前握把拆除 , 换成了皮卡汀尼导轨 , 其它的没做改动 。
MP5从入役开始 , 就饱经实战的检验 , 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装备或仿制了此枪 , 另外在电影中 , 特别是曾经的港片里 , 头戴面罩手持MP5的SDU飞虎队 , 更是给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 当时间进入新千年 , MP7的出现让PDW的分类里多出了一把更为优秀的型号 , 作为后辈的MP7 , 无论是个人防卫 , 室内作战还是保护要员 , 都能跟前辈MP5做的一样甚至更好 , 而更新的设计让MP7变得更为紧凑易于维护 , 如今也在一步步的进入各国军警的装备库 , 取代逐渐其他老旧的冲锋枪 , 肩负起与前辈MP5相同的任务 , 保障着来之不易的平安生活 。


感谢收看本期的不止游戏 , 喜欢的观众朋友们可以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 我是乔伊 , 我们下期再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