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86岁老人在杂物间吃药自杀,撕开国人人性的“遮羞布”( 二 )



从曾经养家糊口操劳半生到步履艰难的垂暮之年 , 从被儿女依赖的母亲到被子孙嫌弃的老娘 , 兜兜转转几十年 , 林老太纵然儿孙满堂却还真的应了那句话“人不到老 , 自不会懂得何为子孙嫌” 。
在影片中 , 导演用平静、含蓄的镜头语言 , 展现了林老太每天雷打不动都要做的事情 。 在特写镜头面前 , 林老太无论到哪都要虔诚地拜着菩萨像 , 无论发生什么 , 仿佛这一次次的祈祷都能让林老太内心释怀还能体会到难得的安稳 。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 , 林老太却成为了儿女眼中别嫌弃的“老不死的” , 是儿媳眼中碍眼的“老房子占有者” 。 毫无疑问 , 林老太俨然是一个处于乡村社会最底层的边缘人物 。

值得一提的是 , 除了林老太之外 , 导演还对中国乡村社会中的老人做了现实而精确的刻画 , 反映了他们有别于林老太 , 但是本质上同样无助且尴尬的老年困境 。
其中 , 形象最鲜明的就是林老太膝下同样进入老年阶段的儿女们 。 他们同样要为了孩子不断付出 , 哪怕心里再是不愿意依旧要全力以赴 。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 , 就是同样面对着如老娘一样的老年窘境 , 却从不会将心比心善待老娘 。 甚至二儿媳曾当众讽刺过林老太:
“越老越洋心 , 没事给孩子添乱” 。
但也在这些即将老去的人们身上 , 同样流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 哪怕心中再是无助与抱怨 , 生活再是劳累 , 他们依旧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顺遂 。 对于他们来讲 , 这是人生最大的安慰与寄托 , 更是心酸与无奈 , 以及最后的奢望 。

初心不改导向的最后归途 , 是“地狱”也是“天堂”
白居易曾赋诗《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 , 自问老何如 。 眼涩夜先卧 , 头慵朝未梳 。 有时扶杖出 , 尽日闭门居 。 懒照新磨镜 , 休看小字书 。 情于故人重 , 迹共少年疏 。 唯是闲谈兴 , 相逢尚有余 。 ”
正所谓“人性不可信 , 人也不敢老” 。 但是《喜丧》的高级之处在于 , 它不止步于展示“人老”的苍凉 , 还对“人老”和“人性”之间的耐人寻味做出了意味深长的哲学思考 。
影片中 , 让这样一个“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体发臭”的老妇人走向最后归途的 , 恰恰是在她选择到各个孩子家暂住开始 。

林老太第一个落脚处便是离老房子最近的二儿子家 , 离家前 , 二儿媳还冷嘲热讽一番 , 可来到二儿子家中 , 二儿媳一又来了个虚情假意 , 跟林老太诉苦还想将老房子据为己有 。 林老太听罢表示不同意 , 房子要留给自己的四儿子 , 也是给自己的孙子小道留个落脚地 。
看到老娘的拒绝 , 二儿媳再度冷下脸来 , 整天只顾着手里的农活 , 不理会林老太 , 而林老太不以为然 , 每天都会拿着板凳在门口坐着 , 闷着头纳着手里的鞋垫 。
一天晚上 , 孙媳妇嚷着要出去打工 , 想要让自己的婆婆照看孩子 , 此时的二儿媳大倒苦水:
“你问问你奶奶她给我看过孩子吗?我说你不信 , 你就问问你奶奶 , 我还不是把你们几个姊妹都拉扯大 , 如今也都让你们成家立业” 。
从二儿媳的话里 , 林老太分明感受到了“人谁不会老 , 老去有谁怜”的人生无奈 , 对于也已步入老年的二儿媳来讲 , 如此指桑骂槐 , 是弱者对弱者的残忍 , 也是作茧自缚的开始 。 而将林老太一步步推向归途的 , 还要从接下来她暂住在三儿子、二女儿家中的种种无奈说起 。

【喜丧:86岁老人在杂物间吃药自杀,撕开国人人性的“遮羞布”】当二儿媳送走了决意外出打工的儿媳妇 , 老娘也被三儿子接去暂住 , 临行前 , 林老太将老房子钥匙交给了二儿媳妇 , 还叮嘱儿媳妇翻修老房子别太劳累 , 至此 , 林老太从有家的老娘变成了无家可归 。
住在城市里的三儿子家 , 房子虽不大还算宽敞明亮 , 可三儿媳对于婆婆的到来却十分厌弃 , 吃穿用度都区别对待 , 举手投足无不让林老太拘束不已 。 好在孙女善良有孝心 , 时常还帮林老太洗头 , 常常听林老太说起往事 。
孙女平平一直想要外出打工却遭到母亲阻挠 , 可林老太却很支持孙女的想法:“在家里种那二亩地 , 有什么出息头” 。 最终 , 平平不告而别去了外地 , 可三儿媳却因此对林老太震怒 , 还威胁着林老太:“小孩万一有点什么事 , 我找你算账” 。 三儿子拉走媳妇 , 也只不咸不淡地说了句“娘糊涂了” 。
此时的林老太可怜又无助 , 她能做的也只是跪在菩萨像面前虔诚祈祷:“求菩萨保佑孙女平平 , 平平安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