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达斡尔族曲棍球文化
【传承千年达斡尔族曲棍球文化】达斡尔族优秀的继承了大部分的契丹民族文化 , 其中就包括了曲棍球这项体育运动 。那时候曲棍球还不叫这个名字 , 但是运动方法、规则上已经跟现代曲棍球运动大致相同 。达斡尔族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延续这项运动的民族 , 是达斡尔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历史悠久 , 开展最广泛 , 独具特色的运动项目 , 相传是辽代契丹人“击鞠”运动的继承和延袭 。
据史料记载 , 唐代盛行“步打球”运动 , 极类似当代曲棍球运动 。辽代 , 契丹人中盛行这种球类运动 , 在《辽史》中称为“击鞠” , 下端弯曲的击球棍称为“月仗” 。随着时间流逝 , 此项运动后来在我国其他各民族中消失 , 唯有在达斡尔族中保留并发展了该项体育运动 。
据介绍 , 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球棍长约1.5米 , 它是选用根部弯曲、树干挺直坚韧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 。达斡尔族曲棍球有拳头大小 , 分为毛球、木球和火球三种 。毛球是用牲畜的毛搓制成的 , 毛球轻软;有弹性 , 打出后滚动较慢 , 适于少年儿童击打 。木球是用杏树根或柞树根削磨成的 , 质地坚硬 , 不易破损 , 供成年人击打 。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运动 , 达语称做“贝阔”系指球棍 , 旧式球棍是选择根部弯曲 。树干挺直坚韧粗细适手的柞木削磨加工而成 。球称为“朴列” , 大小如棒球 , 分木球、毛球、火球3种 , 偶尔也使用骨球 。木球用杏树根或柞树根削磨成圆形制成 , 毛球用畜、兽毛团制而成 , 火球用桦树上长的已硬化的白菌制成 , 球上穿通数孔 , 注入松明 。点燃、任往飞弛、不熄灭 。
在古代 , 每逢节庆 , 达斡尔人都要打“波依阔” 。比赛场地大多选在平坦的草地 。各个“莫昆”(氏族部落)的男性成员分作两队 , 进行曲棍球比赛 。达斡尔语把曲棍球场地两端的球门称为“阿那格”(意为狩猎营地)和“耶热”(意为野兽洞穴) , 达斡尔人把曲棍球运动当成狩猎时在猎场安营扎寨 , 在野兽洞穴堵击野兽的生产活动 。
达斡尔传统曲棍球多在重大节日、集会或空闲时 , 以氏族“莫昆”、村屯式街道为单位进行比赛 , 胜者倍享殊荣 。为保证球员的安全 , 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赛规则 , 不得从左侧抢球和击球 。不得用手接球和用脚踩踢球 , 不得用球棍打人和绊人等 , 火球是在夜间进行 。
达斡尔人常在夜间举行曲棍球比赛 。当夜幕降临时 , 劳作了一天的达斡尔人就用火把围出一块场地 , 开始他们最喜爱的曲棍球运动 。夜间使用的曲棍球是用桦木根制成的 , 球身上有很多小孔 , 孔里塞着松明或油脂 。球被点燃后 , 双方队员就以火球为目标 , 进行对抗比赛 。小小的火球在夜幕中飞来舞去 , 划出一道道红色的弧线 , 成为达斡尔族村屯夜晚最美的风景 。
曲棍球还与达斡尔族的生活密切相关 。过去姑娘们出嫁时要带上一根精美的球杆 , 以示对心上人的赞美和期望 。达斡尔族语言中的一些生动比喻也与曲棍球有关 , 如“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样到处乱扔” 。对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进的人 , 达斡尔人常比喻说:“真是块歪木 , 只配做曲棍球球棍” 。
目前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已经设立30多所曲棍球基点学校 , 将达斡尔族曲棍球运动纳入中小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 。如今在“曲棍球之乡” , 有数以万计不同年龄的曲棍球爱好者 , 传承着这一古老传统体育文化 。
推荐阅读
- “最牛奶奶”独立建造“千年陶瓷皇宫”
- 破解财富传承密码!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用有温度的服务浇灌“未来英才”!
- 春联横批口号
- 书写传承:毛笔
- 传承戏曲文化宣传标语
- 达斡尔族“哈库麦”的起源
- 达斡尔族特有的语言文字
- 达斡尔族分布地,达斡尔族人口多少
- 浅谈达斡尔族的由来和历史
- 达斡尔族萨满教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