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保持活力
简单来说 , 端粒在前线保护着染色体不断“削尖脑袋” , 而端粒酶就在后方疯狂复制给它加上“帽子” , 二者配合得相当到位 。
并且需要注意的是 , 端粒本身对端粒酶的活性也有着调节作用 , 所以这二位有着“一荣俱荣 , 一损俱损”的特征 。
端粒酶的作用
综上所述 , 端粒确实是细胞的一道保险 , 而在持续的研究下 , 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端粒与人体的衰老和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
端粒与衰老、疾病咱们关注到衰老应该更多是流于表面 , 比如长了些皱纹 。
而事实上衰老当中出现的细胞老化、代谢降低、各种组织出现炎症 , 从深层来说 , 都反映了线粒体、蛋白稳态、表观遗传学、DNA修复的变化 , 这些都与端粒功能障碍有关系 。
衰老不止在于表面
因为咱们在上文中说了 , 科学家在发现和研究端粒功能的过程中 , 认为身体细胞和功能均受端粒系统的调节 , 所以它正常运转有活力的时候 , 咱们的身体就倍儿棒 , 而一旦它罢工 , 衰老疾病就要找上门来了 。
资料显示细胞在分裂或复制过程中 , 染色体端粒都会由于DNA聚合酶功能障碍而不能完全复制它们的染色体 , 失去一些核苷酸 , 从而使染色体的端粒变得越来越短 , 当端粒长度太短且功能失调时 , 会使细胞分裂停止 , 导致细胞衰老死亡 。
复制过程中端粒变短
可见 , 端粒功能出现障碍之后 , 就意味着染色体的帽子无法被正常修复了 , 导致生物体进入衰老阶段 。
这个衰老当然不是一下就会到来的 , 而是在它不断缩短的过程中 , 毕竟端粒越短 , 细胞增殖的速度就越慢 , 导致疾病发生的概率变高 。
不同年龄段的端粒长度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 , 在科学家的跟踪研究下发现 , 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其白细胞端粒的长度确实比正常人的要短300bp左右 , 这个数值代表着8年左右的年龄差 。
除此之外他们还研究了肿瘤、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等病人的端粒长度 , 最终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
再结合前文中科学家从苏格兰野生绵羊身上得到的研究结果 , 这不就等于用端粒给人类判死刑了吗?
换句话说 , 运气好点 , 受遗传基因的影响端粒本身较长 , 那么确实可以活久一点 , 但也无法达到“永生” , 因为这个“小帽子”迟早会被磨完 。 而运气不好的 , 端粒生来就比别人短一截儿 , 这真就是生来输在“起跑线”上了 。
“端粒生来就短很吃亏”
不过 , 倒也不必这样悲观 , 因为就算基因遗传对我们寿命的长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大家依旧可以利用运动来让端粒的活性增加 , 让它不要太早出现功能障碍 , 以此做到延缓衰老 。
运动对端粒的影响咱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 这不仅是一句口号 , 因为事实证明运动确实和“生命”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 以常年保持健康生活作息和规律运动的钟南山教授为例 , 他仅从外表看起来就比同龄人年轻很多 。
而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让端粒维持活性 , 甚至变长的实验当中 , 认识到了运动与这之间密切的联系 。 他们专门对运动员和久坐办公室的人群进行了端粒研究 , 发现保持长期运动的运动员确实有着更长的端粒 。
TUCKER研究发现了经常参加运动的成年人白细胞端粒长度比久坐人的端粒长度多了140个碱基对 , 两者差异约等于7年的生物年龄 。 此外 , 只有5年以上的长期运动才能使端粒长度增加 , 急性运动或者短期运动不能改变端粒长度 。可见 , 运动确实是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密码 。 不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是没什么用的 , 必须要坚持下去 。
坚持运动
值得一提的是 , 部分科学家表示 , 除了运动以外 , 还应该加上饮食的控制 。 如果一味地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 , 也会在长久之下影响端粒的活性 。
甚至有人说 , 我们身体当中的基因其实是根据饮食和运动量来判断大家身处的环境 , 在适当的饥饿和运动消耗下 , 身体会认为我们生活在比较艰难的环境中 , 并不适合繁衍后代 , 所以会将我们的生物钟“调整”一下 , 让端粒多干一阵活 。 不过这样说 , 咱们就好像只是负责传递基因的载体 , 确实很难让人接受 。
【研究表明:能活多久取决于基因遗传,人类的寿命一出生就决定了?】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推荐阅读
- 幡然醒悟:肉体的疾病竟是伦理矛盾
- 神秘古文明暗藏太阳系轨道数据?科学家都无法想象
- 俄罗斯科学家为获永生,大胆注射350万年前猛犸象细菌,结果如何?
- 65年前被送上太空的流浪狗,漂浮于地球上空,是英雄还是悲哀?
- 生殖器在下巴,肛门也在头上,这种奇特的生物打破人类的认知
- 越来越难看见老鼠?科学家发现老鼠在进化,智商越来越高,“超级鼠人”或会在未来出现
- 如果一人被夸克级的细丝截断脖子,还能活着吗?快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 人在死亡前三分钟,身体会出现什么信号?科学家告诉你答案
- 两只母鲨同居10年,其中一只莫名生娃,实际上这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