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不等于眼界


讯息不等于眼界


作者:黎荔
【讯息不等于眼界】
有太多人将讯息等于眼界了 , 因为他们从各种渠道看到的东西足够多 , 信息也好、段子也好、故事也好、方法也好 , 林林总总 , 眼花缭乱的 , 于是 , 他们感觉没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 , 井蛙不可以语海 , 可是夏虫和井蛙意识不到 。 很多年轻人仍然所见极其有限 , 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 , 对社会音量最大(最大众 , 最主流)的言论观点(其渗透无所不在) , 没办法拒绝 , 也没有能力拒绝 , 加上自我世界的建设并不完备坚固 , 于是无法抵抗数字海啸的碎片式信息 , 由此思维在潜移默化中被逐渐僵化 , 就这样最终被迫在一个地方停滞了 , 思维自由被限制了 。
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 ,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 。 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 。 因为站在不同的位置 , 风景亦不同 。 眼光有多远 , 思想就有多远 。 和日月星辰对话 , 和江河湖海晤谈 , 和每一棵树握手 , 和每一株草耳鬓厮磨 , 才能认识到这丰富多元的世界;看到广阔、丰富的世界 , 才能领悟出独一无二的思考与见地 。 一个人的眼界取决于他认识到这个世界存在无数的未知 , 于是他敬畏那些未知 。
如果不拥有这种认知开放体系 , 生活在某个大都市的人 , 并不一定就比生活在小山村的人眼界开阔 , 因为他把自己生活的领域 , 在潜意识中当成了世界的中心 。 无论评价什么 , 都以此作为唯一的标准 , 于是他把自己变成了井蛙和夜郎 。 最可悲的是:他还以此为骄傲和荣耀 。 他并不知道 , 自己的眼界一直停留在狭隘认知中 , 并习以为常地以自己的标准去妄自衡量他人 , 评论他人 , 永远囿于自身的局限 , 看的近 , 看的少 , 看的狭窄 。 其实 , 无论一个人的眼界多么宽阔 , 实际上也是很片面的 。 每个人的价值观 , 自己认为正确无比 , 实际上也是相对的 。
为什么网络上各大评论区永远都是充满着口水和谩骂?因为 , 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和接受讯息的角度不一样 , 却偏偏很难跳出自我中心的认知局限 。 而且 , 现在的智能推荐功能 , 对互联网用户进行了精准的个人画像 , 在使用界面上千人千面 , 只对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推荐 。 算法推荐使用户只接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 时间久了 , 立场观点和主观好恶更加被固化 , 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 。 未来商业和技术的力量必将越来越强大 , 他们不断的分析你 , 讨好你 , 贴合你 , 试图让你在原本狭窄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 这个时候只有通过更广阔的世界、更有趣的人事、更奔放不羁的思维 , 你才能确保自己的自由了 。
什么才是拓展眼界?我认为 , 就是观察与以往知识经验不同 , 甚至相悖之处 , 从而不断为自己的大脑录入不同的问题表征模式和应对模式 。 见过不同的场景 , 见过不同的人物 , 经历过不同的困难挫折 , 体验过不同的情绪变化……都是在动态地建立个体大脑的问题最优解的大数据库 , 样本数据越多 , 信息密度越大 , 越拥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视角和方法 。 可以想象 , 当我们对数据有了足够的控制力 , 并能够充分利用的时候 , 我们得到的将是一个更加完整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充满梦想不停地追求 , 有的人蜗居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被空虚吞噬 , 在这其中眼界非常重要 。 眼界 , 决定了我们的格局 。 而格局 , 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 谁能够最先积累更多的数据 , 谁能够最先从中学到知识 , 谁就会领先一步 , 率先占领未知的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