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古代没有科学?这两项研究不中断,当今科学分类,我们说了算( 二 )



墨家虽然也不落窠臼 , 在《墨子》中提出了“兼爱、非攻”等和平主义思想 , 但这仅是其墨家理论的第一部分 ,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第二部分——《墨经》 , 其中提出了富有科学意义的光学理论 , 比如小孔成像 , 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成像原理 。
如小孔成像 , 《墨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景到 , 在午有端 , 与景长 , 说在端 。 ”说的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 导致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
荷兰学者弗洛里斯·科恩在《世界的重新创造》一书中给出了《墨经》对科学的贡献:它强调了中国传统一般不大关注的主题:运动和力 , 光与影 。 例如 , 它区分了两种凹镜 , 一种成缩小的正像 , 另一种则成放大的反像 。
科恩对墨家的光学工作给出的评价不可谓不高:墨家包含的研究和学说最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 或者说已经接近于发展出这种科学的先决条件 。 所以试着设想一番:假如墨家的光学发现不中断 , 而是得到王利略的进一步拓展 , 再得到李顿的总结提炼 , 当今科学的光学分类 , 是不是我们说了算?

2 , 华佗的外科手术
医学不是人类想不想关注、想不想发展的问题 , 而是必须重视的生死存亡的大方向 。 毕竟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态 , 况且古人经常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 大动脉出血、伤口感染是常有的事 , 医务人员必须紧紧跟上 。
另外 , 日常中的达官贵人不太爱运动 , 又喜欢住阴冷潮湿的木屋 , 导致身体上各种毛病频发 。 因此 , 一到犯病的时候 , 普通老百姓也只能忍耐 , 但达官贵人玉体不能受损 , 第一反应是呼唤御医 。
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医 , 讲究的是“望闻问切”这类表象观察 , 给出的方子也不过是针灸、内服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医治 , 这就对医生个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毕竟病根在身体里面 , 单从外观表现的勘测就能一击必中 , 实属难事 。

历史上的中医标杆——神医扁鹊 , 就是凭借明锐的观测察觉到了蔡桓公的病理 , 并且依据蔡桓公的病情发展 , 依次给出了汤熨、针石、火齐三种治疗手段 。 不过即便如他一般神奇 , 对于“病在骨髓”也是无可奈何 , 因为中医的三板斧都用上了 , 对于深入骨髓所需的手术 , 他“无奈何也” 。
但是华佗不同 , 他对传统中医止步于表象的“望闻问切”进行了发展 , 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做手术这一学科 。 这是十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壮举 , 试问脑子里长了个瘤 , 肺部有个结节 , 光靠中医的针灸和内服汤药能解决问题吗?非也非也 , 但是如果有了手术 , 那就可以直接将其切除 , 从根本上解决 。
很可惜的是 , 华佗遇到了生性多疑的曹操 。 当发现曹操脑子里有龙诞 , 准备一如既往做手术取龙当时 , 曹操却误以为华佗是某个政敌派来的卧底 , 想借医治的名义取他性命……面对这种猜测 , 华佗一介率直的科研工作者能说啥?随着华佗的去世 , 他毕生心血凝结而成的《青囊书》 , 也就只能化为尘埃了 。

假如华佗没有被冤杀 , 假如后代再出个李佗、王佗继续发扬光大 , 如同伽利略、开普勒一样制定了外科手术的流程和方法 , 试问今日的西医 , 是不是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 不仅如此 , 中华民族将集中医和西医于一身 , 整个医学体系就是我们泱泱大中华说了算了 。
【谁说古代没有科学?这两项研究不中断,当今科学分类,我们说了算】所以说:谁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墨家、华佗在光学、医学方面的启蒙工作 , 如果不中断得到很好延续传承 , 当今的光学和医学学科分类 , 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