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独特的音乐旋律以及婀娜多姿的舞蹈是这辽阔大草原最动人的画面 。哈萨克族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哈萨克族人民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那么,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吧 。
民歌是哈萨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哈萨克演奏的乐器主要是冬不拉 。冬不拉有两根弦,多数用四度定弦,用右手指头弹拨发音 。冬不拉是木制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这些都适合了游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需要 。
民歌的演唱形式
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由歌唱者自弹自唱 。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 。其曲调篇幅较长大,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以3/8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 。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的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 。
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阔,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做“安玖”,即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 。每年夏季的“阿肯弹唱会”是一种以对唱为主的比赛 。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糊口中占重要地位,在节日及婚礼上都要举行对唱流动 。独唱歌曲具有柔美的旋律,宽阔的气味,豪放而布满激情,结构比较整洁 。
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哈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但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甚至有在一首作品中同时存在两种音乐体系的因素的情况 。
音阶
哈萨克族民歌广泛地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者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 。古老的对唱曲常常使用五声音阶 。
调式
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 。五声宫调式强调羽音比强调徽音更甚,使得五声宫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具有特殊的色彩 。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其次是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 。
旋法
有牧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族民歌,普遍带有呼喊式的音调,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有时也出现在句末或曲中),它常常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构成 。
节奏、节拍
哈萨克族民歌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表现出前短后长的形态,这种情形在《蓝色的河》等作品中都有表现 。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豪放、宽广的性格特征,使它充满激情,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 。
您可能还会喜欢:
【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音乐特点】仡佬族原始的习俗:送子之俗
仡佬族的传统戏剧都有哪些?
傈傈族各地迥异的阔时节
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刀杆节
推荐阅读
- 小儿鼻塞推拿的做法
- 库布孜,哈萨克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 简单奇特的哈尼族乐器,巴乌
- 小孩脚丫脱皮怎么治
- 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要怎么展开
- 宝宝发烧推拿方法是什么
- 小儿捏脊疗法的作用有什么
- 小儿感冒咳嗽推拿的方法是什么
- 一个月胎儿都有多大的简介
- 签劳动合同注意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