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遇事故如何实现自我拯救
秦政纬

文章插图
从渺远的太空俯瞰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在深蓝且广阔、未知而神秘的深海里,全球1000余艘常规潜艇、170余艘战略核潜艇宛如“深海幽灵”,遍布在3.6亿平方千米的广阔海域里,并以其极佳的深海隐蔽性和强大的火力打击能力,树立起战略威慑,昭示着凛凛雄威 。
然而,也正是因为核潜艇在海洋中“霸主”级别的领域特性,使其在发生事故时极难被外界及时准确搜索救援 。据悉,从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操纵错误、碰撞、掉深、火灾及爆炸等原因,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400多起较大的潜艇事故,其中有170多艘潜艇尚未等来外界救援即宣告沉没 。至此,在核潜艇事故中如何“自救脱险”陆续被各国海军提上研究议程 。时至今日,已有多种措施可供核潜艇艇员极限逃生,完成自我拯救 。“紧急处突”助力潜艇自我拯救
在核潜艇事故中,最大的危险来源便是海洋深处巨大的海水压力 。目前,核潜艇的潜航深度一般为400至600米,按潜深500米、海水密度1.01×103千克/米3来计算,潜艇外部海水压强约为4.9×106帕,而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仅为4.5×105帕,尚不足深海水压的十分之一 。因此,在核潜艇“失事”之时,艇员首先要做的是立足现有条件“紧急处突”,挽救潜艇本身,利用核潜艇壳体的抗压性进行上浮,完成核潜艇以及人员的自救 。
核潜艇失事前期,往往会因不同缘由出现艇身负压漏水 。由于核潜艇的舱室并非对称分布,故其任何舱室破损进水都将打破核潜艇整体的平衡性,从而导致核潜艇迅速改变深度直至碰撞海底而沉没 。此时,面对艇身漏水,首先要将事故舱门和主控舱门立即封闭,阻止水、火及毒气蔓延进入其他舱室,同时启动制氧系统保证艇员的正常呼吸 。其次,要帮助核潜艇堵塞漏洞 。若进水过多,则要向失事核潜艇输送高压气体,用高压气体吹排位于艇身两侧的压载水舱,强行将其中的水挤压排出,使核潜艇重力减小,恢复上浮动力,缓慢依靠自身浮出水面,从而化解危机 。

文章插图
失事的印尼海军“南伽拉”号潜艇
“争分夺秒”把控脱险最佳时机
潜艇失事后,艇内的情况错综复杂,艇身损坏、负压进水、仪器失灵、火灾爆炸、辐射性物质扩散乃至动力丧失等诸多情况,往往都是相伴相随,接踵而至 。根据各国海军经验,在艇内高压半浸水且已无法恢复核潜艇正浮力时,高压、低温、毒害气体将时刻威胁到艇员的生命安全,此时,应果断弃艇进行水下脱险 。
极限逃生,分秒必争 。对于如何把控最佳时机,美国海军就弃艇脱险的临界条件进行了归纳,总结出现下述险情时应考虑弃艇逃生:一是进水或起火且无法控制;二是二氧化碳浓度接近6%,并仍在增高;三是氧气浓度接近或低于13%;四是失事核潜艇内部的气压达到1.7个大气压之前,且救援不能有效进行时 。此外,深度200米是目前失事核潜艇艇员能够自主逃生的最大深度,艇员应在核潜艇掉深至200米之前完成逃生行动 。“多措并举”实现艇员极限逃生
所谓“极限逃生”,即艇员想方设法在避免水压、寒冷、窒息等伤害的前提下,由深海安全浮至海面的过程 。具体来说,可视核潜艇损伤部位及情况,选择以下几种方式 。1.减压上浮脱险法
所谓减压上浮脱险,即艇员穿着出艇装具,沿着直径仅为533毫米、长度10~30米的鱼雷发射管缓缓上升、逐站减压,最终到达海面的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为:艇员在准备好呼吸器、救生服以及救生浮标等脱险装具后,首先打开鱼雷发射管后盖,待2~3人进入后,关闭后盖并开始注水,当注水至三分之二满且确保所有人员均可利用救生服进行正常呼吸时,打开供气阀向鱼雷发射管供气调压,待内外压力平衡后打开鱼雷发射管外舱口,人员按照《潜水减压表》规定的减压时间,逐段停留等待减压,确保吸入的高压空气中的氮气等杂质气体缓缓从身体组织回流血液—肺—体外,从而避免突然减压在体内产生致命氮气气泡,造成“减压病” 。
这种方式适用于艇壳破损、艇员已暴露于高压环境的情况下,其理论脱险深度为100~200米,实际成功纪录是60米 。脱险过程中艇员要面对密闭、黑暗、充满水的高压环境,危险性较大 。目前,我国海军军医大学已经借助VR技术开发了一套经鱼雷发射管进行潜艇脱险的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艇员借此可在无生命危险的条件下进行模拟训练 。

文章插图
鱼雷管逃生
2.自由上浮脱险法
1946年,英国海军在分析研究二次大战前后32艘失事潜艇艇员脱险资料时发现,在脱险成功的总人数中有三分之二是不用任何装具成功脱险的 。他们所采用的方法被命名为“自由上浮脱险法” 。自由上浮脱险,即艇员不戴呼吸器经鱼雷发射管或单人快速调压脱险舱迅速调压,然后凭借人体的自然浮力或附加具有浮力的物件(如浮力围肩)离艇,在水中不停留快速浮到海面的过程 。脱险的主要步骤为:脱险艇员在舱内作数次深呼吸,进入脱险装置内,迅速调压、离艇 。在上升过程中,艇员不断地呼出多余气体,使体内外的压力始终平衡,靠自身的正浮力升到水面 。
这种脱险方法较简单易行,但受屏气时间限制,适合于核潜艇突然进水、深度不大、来不及着装等情况下采用,适用深度不得大于90米 。

文章插图
3.快速上浮脱险法
快速上浮脱险法,即艇员穿着脱险服,在特设的脱险筒内快速调压,不经减压快速浮出水面的过程 。具体操作过程为:艇员在舱内穿好带有头罩充气系统的快速上浮脱险服,打开脱险筒下盖进入筒内,将脱险服上的快速充气接头插入脱险筒的快速充气插座上,关闭下盖 。随后,向脱险筒内注水并留有一定空间形成气垫,脱险筒和脱险服同步充气 。当筒内压力等于舷外压力时,迅速打开脱险筒上盖,依靠脱险服贮气囊及头罩中的空气浮力快速上浮 。
快速上浮脱险法被国际公认为是最先进的脱险方法 。1970年,英国皇家海军就曾创造了183米快速上浮脱险的纪录,并在世界多国推广应用 。该方法适合于核潜艇艇内尚为常压,且艇员经过系统培训时采用 。目前快速上浮脱险的最高纪录为194.6米,是由我国海军在2021年创造的 。4.漂浮逃生舱脱险法
漂浮逃生舱的构造类似于潜水钟,平时安装在潜艇的指挥塔中,通过机械连锁装置与潜艇相连,内部备有生命支援系统 。较知名的有“德国IKL潜艇救生球”“俄罗斯应急救生舱”和“印度‘西舒玛级潜艇逃生舱” 。一旦潜艇失事,艇员可以进入该舱,解锁连接装置使其脱离潜艇围壳、释放大量压缩气体提供瞬间浮力,慢速浮出水面 。
漂浮逃生舱脱险法一般用于艇员集体自救脱险 。一个漂浮逃生舱内能容纳20~30名艇员 。但核潜艇上搭载的逃生舱数量极其有限,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上也仅搭载了2个此类逃生舱,其最大逃生深度为200米 。
就核潜艇这座移动的“深海堡垒”而言,一旦拥有了较为完备的自救系统,即代表着人类在偌大的海洋中真正拥有了生存的一席之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质效的防护装置、救生设备和脱险方案将不断问世,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天并不遥远 。

文章插图
【核潜艇遇事故如何实现自我拯救】战略核潜艇
推荐阅读
- 日本疲于应付核事故遗留问题
-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标语标语:违章是事故的根源
- 最美的相遇初中作文 最美丽的相遇
- 光遇红蜡烛怎么换 如何操作
- 工厂安全生产标语: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
- a2驾驶证实期发生交通事故保险拒赔吗? 有这方面的规定说明介绍吗
- 待遇要求 今日待遇从优是什么意思
- 美发团队激励口号
- 礼遇签证有什么礼遇
- 交通事故结案用去交通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