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配搞科幻?这些古代科幻作品来打脸!( 二 )


当然 , 虽说《拾遗记》里的科幻世界够奇特 , 却也至今常被吐槽“缺少科学逻辑” 。 不过 , 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 , 不但有神奇的情节 , 更有实锤的科学原理 。
《酉阳杂俎》 , 唐朝学者段成式的志怪小说集 , 虽说其中也收录了大量神话故事 , 但小说对于月球的描写 , 却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故事里的两位书生 , 在游览嵩山时 , 遇到了一个奇特的“白衣人” , 经过交谈得知 , 白衣人是“修理月球”的人 。 而且白衣人还饶有兴趣的 , 给两个书生“科普”了许多月球知识:月亮是由七种物质构成的 , 而且是靠太阳的照射来发光——这些后世科学家的重大发现 , 却在书中早早“神预言” 。
甚至“白衣人”还告诉两个书生 , 在月亮上 , 有二十多万像他一样的人 , 在拼命的修理月球 。 如此阵仗 , 俨然一个高速运转的大型月球空间站——唐朝的科幻小说家 , 就想到在月球建站了 。

这样奇幻的想象 , 其实植根于古代中国 , 强大的科学传统 。 要知道 , 《偃师献技》诞生的年代 , 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高速发展的战国年代 , 而在《拾遗记》诞生前 , 中国人早已造出了浑天仪 , 观测了哈雷彗星;《酉阳杂俎》诞生的年月里 , 中国天文学家已经知道 , 月球比太阳距离更近 , 大唐王朝更以空前规模测量子午线 。 那些奇特的想象力 , 正是古代中国科学精神 , 生动的缩影 。
因为 , 保守封闭 , 并非中国文化的传统 , 对未知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 , 才是中华文明真正的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