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牛身上开洞,还经常伸手进去掏,难道牛不会痛吗?( 二 )



瘤胃中消化的食物并不是均匀分布的 , 而是分层气体、液体 , 包括不同大小、密度和其他物理特性的颗粒 。 另外 , 食糜会在进入瘤胃前经过各种复杂的胃部通道 , 最后混合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进入瘤胃 。
而瘤胃的构造最终会使得气体充满在胃部的顶部空间 , 而食物残渣会继续保留在胃部 , 一旦食糜到达瘤胃太多 , 那么像牛这样的反刍动物便会产生嗳气 。 简单来讲就是 , 奶牛很难在食物进一步消化后打嗝 , 食物堆积在胃部造成胃胀、不消化、嗳气 。

一旦出现这种问题 , 奶牛们便会出现瘤胃酸中毒 , 因为这个时候胃部仍在继续工作 。 这种酸中毒会进一步扰乱瘤胃中的微生物环境 , 然后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 那么 , 牛可能会被撑死 , 或者酸中毒死亡 。

所以 , 在这个时候给牛身上开一个洞就能够解决99%的问题 , 既然打不了隔 , 就手动开启瘘管检查 。 拥有胃瘘管的奶牛能够方便兽医随时检查胃部环境 , 一旦发现瘤胃有难以消化的食糜 , 兽医便会将手伸进去掏出来 。 当然 , 有时候检查也会这样做 。

而且非常方便的地方在于 , 瘘管不仅简洁高效 , 并且可以在其它奶牛消化不良的时候 , 将健康奶牛的胃部菌群直接取一部分用 。 前面我们也说到手术并不会对牛造成太大的伤害 , 此外在手术中所有创面和瘘管工具都会进行消毒 , 所以也不用担心炎症感染会让奶牛们生病 。

定期检查的时候只需要打开奶牛瘤胃上的盖子就能够观察到里面的大致情况 , 这也有利于帮助生物学家分析反刍动物胃部的消化过程 , 以及肠道菌群的工作 。
早期的瘘管工具一般为不锈钢金属类制品 , 后来得益于橡胶业的进步 , 瘘管工具被进一步优化改进为橡胶制 , 从而大大减少了维护和重量 。 等等 , 刚才是不是说到了早期的瘘管工具?

瘘管手术的前身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 国外就将瘘管技术应用在了反刍动物的养殖方面 , 不仅是奶牛 , 包括一些山羊等各种反刍动物都可以利用到这个技术 。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 瘘管技术并不是为了解决反刍动物的消化问题而发明的 , 相反这个技术在发明之初有着许多尴尬的过程 。 从胃消化过程研究 , 到人造瘘管的技术应用其实有着较长一段历史 。

最早关于胃部瘘管研究的相关历史或许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 , 当年有一名年轻的法裔加拿大男子在工作的时候受了重伤 。 这哥们儿名叫亚历克西斯·圣马丁 , 本来是在密歇根州的一个皮草商店工作 。
那天工作的时候有人的火枪不小心掉了 , 结果掉在地上的瞬间枪支走火射中了圣马丁的左胸 。 本来大家都以为他死了 , 结果被当时的美军医生威廉·博蒙特救了下来 。

不过很惨的是 , 子弹穿过圣马丁胸口的时候还撕裂了他的横膈膜和左下肺 。 由于当时的子弹内部普遍带有爆炸性的黑火药 , 爆炸还在他的胃部开了一个洞.这下吃饭都成了一个问题 , 吃啥漏啥 , 医生判定他活不过2天 。
但是博蒙特医生并没有放弃治疗他 , 而是在他伤口附近忍着恶臭清理创伤面 , 并且用纱布和胶带防止食物外泄 。 但他惊奇地发现伤口没有愈合 , 而是与腹部的皮肤发生了粘合 , 并且在圣马丁肋骨下方形成了一个永久的洞 。

【人们在牛身上开洞,还经常伸手进去掏,难道牛不会痛吗?】自此 , 胃瘘手术被首次创造出 , 后来的研究也表明这样的手术可以保证像圣马丁这样的病人活下来 。 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 , 这项技术如今才被运用到奶牛们身上 。 有时真的不得不佩服身体的韧性 , 以及外科手术的强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