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前几天 , 笔者和朋友去了一趟海阳市郭城镇的黄草场村 。
“黄草场”这个名字 , 听起来就给人一种“荒野偏远”的感觉 , 而该村的实际位置也确实如此 。 这里地处海阳、乳山交界线上 , 南、北、东三个方向都被山脉丘陵所环绕 , 只有西侧相对平缓 , 有一条水泥路通往相邻的松树夼村 。
【海阳老农带着小狗下地收麦子,小狗忽然狂吠,原来是发现一条大蛇】这样的地理环境 , 在古代显然容易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 。 因此 , 在向当地老人请教村庄历史和姓氏之余 , 笔者又专门打听了一下关于动物的传说 。 不成想 , 还真有了意外的收获 。
起初 , 笔者问的动物是“狼” 。 一位七旬老人不太肯定地说:“没见过 , 但小时候听说过 , 现在估计早没有了 。 ”
“那有大长虫(蛇)么?”笔者又问 。
这时 , 老人语气坚决地回复道:“有 , 昨天(笔者去的前一天)还有人看见过 。 ”
笔者吃了一惊 , 连忙打听起详情 。 经过老人以及身旁一位相对年轻的热心村民的介绍 , 这才知道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
原来 , 黄草场村旁有条河沟 , 沟旁的地势相对平坦 , 有不少村民的麦田就在那里 。 当日早上 , 一块田地的主人按计划前去收麦子——具体收割的是机器 , 主人在一旁等着拉回家就行 。
由于这块麦田到村里不算太远 , 主人去的时候就带着自家养的小狗一起 。 而下地不久之后 , 这只小狗忽然朝着一个角落狂吠起来 。 主人循声望去 , 只见一条大蛇在前方穿行 。 它动作极快 , 待主人看清时 , 其前半身已经探入水中 , 只有后半截还露在地边 。
一方面是事出突然 , 另一方面也多少心存畏惧 , 现场虽然有不少人都亲眼看到这条大蛇 , 但当时均没有来得及拍图片 。 因此 , 这条大蛇的外观究竟如何?就只能通过记忆来大体描述了 。
幸运的是 , 在我们攀谈的过程中 , 麦田的主人也来到了街上乘凉——那条小狗也同样跟着 。 根据主人的描述 , 大蛇不知多长 , 近有手腕粗细 , 外皮带有花纹 。 至于具体是什么种类?有毒还是无毒?则难以判断 。
(▲发现大蛇的就是图中这只小狗)
值得一提的是 , 如此大的蛇 , 人看着都害怕 , 小狗却似乎并不畏惧——这只狗的体型很小 , 也不知哪来的勇气 。 主人介绍说 , 当时就是小狗最先发现蛇的踪迹 , 它一边叫 , 一边向前追 , 从地里一直追到河边 , 待到大蛇藏到水里才罢休 。
实际上 , “发现大蛇”在黄草场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 近些年来 , 类似的情况时有出现 。 据说 , 此前在相似的位置 , 也有人看到一条大蛇 , 不过推测应该并非同一条;有的村民在果园中也见过;而还有的村民曾在田野中见过蛇蜕下来的皮 , 也相当粗 。
听村里老人介绍 , 在生产队时期 , 虽然野外也能见到蛇 , 但通常都是水青等体型较小的品种 。 而大蛇逐渐出现 , 只不过是这十几年来的事情 。
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暂时没有权威说法 。 村民们自己推测 , 可能与农垦放牧的范围缩小有关 。 据介绍 , 在生产队时期 , 村里的牛群有数十头之多 , 时常在河边放牧 。 有它们来回走动 , 蛇很难有安静的栖息环境 。
此外 , 过去的乡民有上山砍桲椤、拾草的习惯 , 而如今 , 此俗鲜见 , 不少山岭已被荒草杂木覆盖 , 道路难寻 , 人迹罕至 。 这在客观上也为野生动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
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些年有外来的好事者曾在野外放生过蛇 , 因此 , 一些老辈未见的品种 , 近来就屡有出现了 。
以上情况 , 应非黄草场村独有 , 胶东其他村落 , 想必也有类似传闻吧 。 (本文作者:耳左月)
?附记:黄草场村简介
《海阳市镇村简志》载:明崇祯年间 , 先民来此建村 。 因此地盛产一种野草 , 开黄花 , 其叶子、花可做黄色染料 , 能染黄色布匹 , 故命村名黄草场村 。 2002年 , 全村193户 , 542人 。 有姜、刘、于、周、聂、杨等姓 , 其中姜姓居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