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三部曲免费阅读 阿西莫夫基地

最近 ,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吴国盛参加了访谈节目《十三个邀请》 。在节目中谈到科幻和《三体》时 , 他说科幻是一个“很差”的文学作品范畴 , 他说《三体》受到追捧是“不可理解的” , 这让他很惊讶 。
事实上 , 科幻小说的文学性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这一次 , 吴国盛的个人表达与《三体》相遇 , 这一早已铭刻在科幻迷心中的故事 , 再次挑动了读者们敏感的神经 。
文学性是科幻小说的软肋吗?拥有科学的核心是对其文学性的阻碍还是助推?有了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瑰丽的想象力 , 科幻小说的文学性还那么重要吗?本报连线文学和科幻界的专家 , 希望对这个话题进行理性的探讨 。
石军(《人民文学》主编)正是传统“文学”创作的缺位 , 推动了科幻小说的异军突起 。笼统地评判某一种文笔是不“科学”的 。无论什么样的创作 , 都有质量顶尖的 , 也有平庸的 。
科幻其实是基于现实中的人类危机和指向未来的人类忧虑 , 才会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 。在我看来 , 恰恰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文艺”创作 。在一定程度上 , 忽视上述诉求 , 会让科幻小说呈现出创作异军突起、弥补阅读的效果 。
《三体》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元素 , 与刘的其他作品也各有侧重 。对宇宙和人性畸形形态的质疑 , 对基本价值观的肯定 , 构成了内在的反驳效应和赋权结构 , 驱动故事在深度和广度上演绎 , 与经典文学无异 。王晋康的天父、地球母亲、宇宙水晶蛋、陈秋帆的生命算法等 。 , 虽然它们也有“硬核”技术作为成分 , 但在人文思想和艺术手法上完全脱离了通俗文学的类型小说 。
而且 , 具有引领潮流性质的文学创作 , 往往是依靠一些“硬核”元素来生成对“文学性”的探索 。比如中国最早的先锋小说作家马援、洪峰 , 都有“边疆”的色彩 , 《零公里》、《极地的那一边》都是当时的名作 。科幻的“硬核”当然是靠科技 。这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会成为问题?
当“严肃文学”似乎对“技巧”失去兴趣的时候 , 一些作品 , 如刘的短篇小说《托神》《诗云》和陈秋凡的中篇小说《巴林》《模拟人生》 , 在文本的知性成分(包括叙事)上 , 与先锋文学一样难以解决 。
所谓文学价值 , 就是经得起文本分析 , 包括精神价值、人物与情境、语言与韵味、故事与叙事节奏、结构与叙事等等 。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人民文学》2015年第7期发表的陈秋帆的《巴林》 , 应该能品味到其中的文学之美 。
邵(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科幻小说中读者最想要的不是文学 , 也不是意识形态 , 而是想象 。吴国盛教授这样说 , 这表明他对文学有特殊的信仰 , 但他对科幻小说的评价标准有一些误解 。
科幻小说是类型小说 , 最重要的硬核是指科幻小说的创新内容 。对于看科幻这种体裁的读者来说 , 最想要的不是文学性或者思想性 , 而是硬科幻的推广能力 , 也就是想象力 , 这是干货 。
刘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想象出了破壁人、三体人、降维攻击、三体人构建的黑暗森林法则 , 这些才是他小说真正重要的内容 。
我和刘谈过 , 他自己也强调“我是一个流派小说家” 。因此 , 他在可读性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 。他想把《三体》写成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 其实是他在文学方向上的努力 。至于他的小说所体现的思想价值 , 有人认同 , 有人不认同 。光是科幻的内容 , 最初都是刘自己创作的 , 他最看重的是必须用小说来表达 。
【基地三部曲免费阅读 阿西莫夫基地】总之 , 科幻小说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幻想象力 。当然不代表它排斥文学性 。好的科幻文学作品文学性高 , 但不是其核心价值 , 所以不能以文学性作为评价科幻小说的核心标准 。
无声的声音(作家)一个好作家不反对写科幻小说 。中专的时候 , 我写了第一部小说 , 六千多字的科幻小说 , 放在科幻世界的“校园科幻”专栏里 , 获得了当年的“青年凡尔纳奖” 。受到鼓舞 , 我又写了几篇文章 , 发表在《科幻世界》上 。
我有七八年没写小说了 。当我重新开始写作时 , 我写了三部 , 其中只有一部是科幻小说 。我不在乎它是用什么体裁写的 。今年出版的《深渊中的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 最新的是一部科幻小说 。我在写作中不刻意区分科幻和主流小说 。对我来说 , 小说家是现实和人们处境的反映 。
在我看来 , 这种类型的科幻小说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它非常关注人类及其未来 。
很多非科幻作家也很关注这一点 , 所以写了很多科幻作品 。
像加拿大著名作家、《使女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她的三部曲《羚羊与秧鸡》、《洪水之年》、《疯狂的亚当》都属于科幻小说 , 都是关于未来人类大灭绝的故事 。
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和《别让我走》也是科幻小说 。他写的是人类自身 。还有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 , 也是科幻类 。我更喜欢他的《时间震撼》 , 不那么“硬科幻” , 但很深刻 。还有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 , 他的《从过去到未来》写的云图 , 很科幻 。
他们不认为自己是科幻作家 ,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使用科幻 。对他们来说 , 当科幻小说是一个合适的载体 , 他的小说需要这样一个载体的时候 , 他们就会用 。一个好的作家并不排斥写科幻或者把科幻作为一种创作形式 。
我想说的是 , 很多作家并不认为自己是科幻作家 , 也不把自己的作品归为科幻类 , 因为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作家 。他们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 , 题材种类繁多 , 不仅有科幻 , 还有科幻降低了他们小说的水准 。
刘的《三体》刚出版的时候看过 , 看完之后觉得很震撼 。我把这本小说推荐给我认识的每一个朋友 。坦白说 , 他的文笔并不“很文艺” , 但这方面在读《三体》时可以忽略 。
我认为科幻不等于文学性差 , 所以不能把两者划等号 , 也不能说科幻作家的写作技巧不如主流文学作家 。
我特别喜欢美国奇幻文学大师、作家乌苏拉·勒根 。她的《黑暗的左手》、《地海系列》等科幻小说堪称经典 。她不仅获得了六项雨果奖、六项星云奖和21项曲目奖 , 还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卡夫卡奖 。
乐谷是一个科幻和幻想作家 。同时 , 她的文笔很好 , 可以列在整个美国文坛的顶级作家之列 。她的作品有哲学深度 , 她和别人合作翻译了老子的《道德经》 。因此 , 西方文学评论家也将她列为“美国经典作家” 。不可否认 , 她的小说得到了主流文坛的认可 。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日本科幻作家 , 宫内洋介 。他的书没有在国内出版过 , 文笔很好 。他的短篇小说集《盘上之夜》把古代人类的六次象棋比赛都写成了科幻小说 , 很有想象力 。
这样的作家很多 , 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而且在我看来 , 文学性和文笔并不是衡量科幻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吸引我们去读小说 。
江源(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思想性强的科幻不必对其文学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于《十三邀》中吴国盛教授对科幻小说和《三体》的看法 , 我想借用王毅外长的一句外交用语 。他的观点是“没有建设性和轻率的” 。
从我平时和他接触得到的印象来看 , 我觉得他并没有看过太多的科幻作品 , 也没有真正看过《三体》 。我认为我的推测是合理的 。既然他说科幻小说是文学中的一种“穷”作品 , 那么他作为一个哲学家 , 怎么会有空闲时间去看一个他明知是穷的东西呢?
吴国盛曾对我说:“作为一个哲学家 , 我不怕荒谬 , 但我害怕不一致 。”我觉得吴国盛对科幻和《三体》的评价是自洽的 , 因为他觉得科幻很“差” , 所以他不会去看科幻 。主观上来说 , 对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是不慎重的 。
他说《三体》的火让他吃惊 , 所以要指出《三体》有多烂 。他也没有 。
三体到底有多火?我告诉你一个细节 。每期《出版人》杂志都会有开卷畅销书排行榜 , 每个月前十都会被《三体》、《三体②》、《三体③》占据 , 持续了十几年 。与国内其他任何一部科幻作品相比 , 《三体》的销量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我敢肯定 , 改革开放以来 , 其他所有科幻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的销量总和远不及《三体》 。
所以对于中国科幻来说 , 《三体》是标杆性的存在 , 更不用说照顾了 。如果你想挑战它 , 你必须给出一个学术判断 。这需要你非常熟悉各种文学作品 , 还有科幻作品 。你要证明什么是贫穷 , 什么是充实 。所以客观来说 , 他的观点不是很有建设性 。
在上个世纪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 , 美国很多流行杂志都刊登科幻小说 。在学者眼里 , 科幻是一种通俗文学 , 这是真的 。
但在我的评价体系中 , 我最看重的还是科幻小说的思想性 。我觉得没必要对一种思想性很强的作品的文学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更何况还有很多好的科幻作品 , 文学性还不错 。比如很多被奉为科幻经典的作品:2001行走在泰空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
科幻作品的思想性是很多其他类型的文学所不具备的 , 比如科幻作品中的反思科学 。在科幻小说的平台上 , 人们可以想象一些通常被认为荒诞的事情 , 从而更清晰地思考 。好的科幻作品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

    推荐阅读